日前,一名今年高考672分的周姓考生,因放弃985院校,选择一所有编制的二本院校引发网友热议。像小周这样放弃名校,选择“带编入学”的高分考生,近年来逐年递增。
如何看待高分考生放弃名校选“带编入学”?名校和带编非名校,究竟应该怎么选?
“满地都是六便士,而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英国小说家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探讨了理想与生活的选择。放到今天,这一抉择依然考问着大众。
名校和“带编入学”二本院校的选择背后,并非仅仅是名校与编制之间的较量,而是就业观、择业观的转变,实用主义教育观与社会需求的契合。近年来,一批“天坑专业”涌出,文理工商艺皆有覆盖。学会计进企业月入3000元、“35岁失业”计算机、为爱发电选艺术……吐槽背后,是社会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专业需求变化,实用性强、适应时代的专业人才愈发“抢手”。“带编入学”,反映了社会需求与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教育既要培养个人兴趣,也要帮助学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产业还带动了一批新职业,名校学子和普通学子皆有天地可跃。此时,用名校、编制、二本等标签来定义个体的选择,或许会失之偏颇。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
无论是选学校还是选职业,本质都是个性化的选择。高分考生选择更好就业的学校、专业,并无不当。按照自己的实际,舍弃“名校光环”,就读二本院校,自愿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也并非“分数浪费”。社会应乐见更多高分考生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学校,“高分上名校”,唯分数、唯名校论等观点也应改变。毕竟人生这条路,自己是第一负责人。
选择就业、安放现实无可厚非,但追求理想,同样弥足珍贵。如果真心热爱,冷门专业也能深耕成人生热土。
四年前,家境贫寒却仍报考北大考古系的钟芳蓉,今年入职敦煌研究院。从入学到毕业,她的选择被无数人指指点点,却始终坚定追梦。对她而言,“每一次挖掘都是发现,都是惊喜。”
于个人而言,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任何时候,都能无悔无惑。“千金难买我乐意”,人生的幸福感可能不在于收入,而在于内心的安宁。考古虽苦,但钟芳蓉也好,“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也罢,都因热爱,在大漠风沙中听得到北魏前朝的低语,在漫漫长夜里看得到亘古不变的月光;苦中作乐,无惧杂音和挫折,在坚持中把事情做到极致,又何愁个人成就?“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以不变的初心应世事万变。
因为热爱,所以心无旁骛,极致专注书写文明篇章。袁隆平在几十万株稻穗中发现自己需要的那一株,端稳了中国人的饭碗;樊锦诗推动的“数字敦煌”,为中国文物数字化行业定“标”……网友评论“贝多芬幸亏没有学物理,庆幸爱因斯坦没有去搞音乐”,是的,庆幸有那些奔赴自己热爱的人,才有了人类的璀璨文明。
选择爱好当然是个人自由,但对社会而言,如果就业与爱好、理想和现实的碰撞过于激烈,就不得不反思:大学学科设置是否合理、人才培养是否与时俱进、社会择业成本是否过大?大学求学还能不能成为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
诚然,大学教育不能单纯以就业为导向;但就业导向,也是大学办学的一大考量。《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等明确,“毕业去向落实率(就业率)”是衡量专业是否需要减招、停招直至撤销的重要指标。
让月亮和六便士不再非此即彼,首要的,就是优化大学教育。媒体统计,截至7月31日,今年前7个月已有19所大学发布撤销或停招专业公告,涉及专业99个。不仅要优化就业率低的专业,教育方式本身也要跟上时代,老套的教育模式也需要优化。
在就业端口,也要增加机会,减少对专业的限制、年龄的限制、经验的限制,多一些培养新人的耐心,给创业市场以信心,给灵活就业以支持,让青年人不囿于体制温床,达到理想与就业的自洽。
7月中旬,四川印发《关于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7月3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发布了19个新职业、28个新工种信息。政策不断优化,就业形式愈发多元,新的机遇,等待广大青年主动抓住,一展才华。
大学学医却自学导演,拍出《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知名作品的饺子;护理专业毕业却转行手工艺博主、火到国外的雁鸿……优秀的年轻人用行动证明:大学专业只是一次求学选择,而非人生的全部定义。无论是月亮还是六便士,遵从内心,敢于行动,所有的选择便都是最好的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