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重阳节,祝步入老年的父辈们无论节日内外,都能感受温暖,健康幸福! 今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出炉,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0%,四川甚至达到了16.93%,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关心关爱老年人,既关系到全体人民的民生福祉,也关系到未来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应对老龄化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首次提出将老龄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有部署,四川有行动,《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单列一章,随后出台《四川省便利老年人就医实施方案》、实施新修正的《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一系列“适老”工作正在推进。 方案在纸上,需求却存于生活中。服务老年人,应该正视老人真正的需求。只有一一对标了需求、分清轻重缓急,既掌握重点工作也覆盖全面需求,才能让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服务到老人心口上。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依次递进,包括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老人而言,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老人也有不同的主诉求。 首先就要解决老年人生理、安全感上的诉求,这是需求量大且迫切的养老服务需求。步入老年,身体机能或多或少都会退化,失智失能老年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是最大刚需。四川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能否借此契机,发挥省内生态、医疗优势,加大养老护理型人才培养力度,促进民办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发展。除养老产业,更要注重养老事业的发展,既盯住独居老人、农村留守老人等重点人群,进行更多的社会关照;也从年轻人那里“除根”,推广子女护理假、“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等措施,让家庭有精力照料老人,也让社会有动力助力养老事业。 其次要解决情感归属、尊重方面的需求。这类需求覆盖范围很广。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加速推进,很多老人要么被迫“老漂”,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照料孙儿,要么独守老宅,年轻人顾不上“常回家看看”,孤独感强困扰他们。另一方面,方便年轻人沟通、购物、娱乐的移动互联网,不少老人却格格不入,精神和现实世界都变得空虚。应对老人这类需求,就要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同时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场所适老化改造,广泛开展老年教育、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推动解决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困难。 最后也要尊重他们自我实现的诉求。这一看似不迫切、覆盖范围不广的需求,恰恰可能是一个老龄化社会最应选择的未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也有自己的经验和优势,我们应该鼓励老年人和年轻人都建立“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当下,针对退休基层干部、老教师等高知群体,就要率先给渠道,例如通过“银龄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等,让他们在退休后也能继续突破价值。长远看,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树立“英雄不问年龄”导向,也更有利于调动老年人社会参与积极性,让创新在任何年龄段都能活力迸发。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是为了我们的父辈们,也是为了我们的未来。当下,让过重阳节的他们“重拾话语权”,调查、摸清出本地区、本行业老年人的迫切需求,才能更好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让老有所养有的放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