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2日,受渠江上游巴河流域大暴雨影响,渠江沿岸多个乡镇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游青 摄 川观新闻记者 邵明亮 10月13日是第32个国际减灾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构建灾害风险适应性和抗灾力”。 今年汛期四川共经历16次明显降雨过程,强降雨自西向东覆盖青衣江、龙门山、大巴山“三大暴雨区”和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大地震断裂带”,导致风险交织叠加、灾害碰头并发、局部受灾严重。 这其中,渠江流域又是今年我省洪涝灾害最为多发频发的区域。据了解,今年入汛以来,渠江流域更是先后遭遇7轮强降雨天气。在应对渠江流域多轮暴雨洪灾过程中,四川防汛人拿出了哪些“看家本领”?
9月4日,强降雨再袭渠江流域,达州万源市城区部分地段形成内涝。 万源交警供图 本领一:下好灾害防治先手棋 渠江是嘉陵江左岸最大支流,在2011年的“9·18”暴雨洪灾中,渠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最大洪水。回望历史,渠江曾是长江上游最凶猛水患之一。 “过去10年,渠江流域倒是没有出现大洪灾。”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天随人愿”,但究其根本,还是四川在渠江流域的防洪机制和工程建设等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 渠江流域涉及巴中、达州、广安等市,战胜“洪魔”,上下游团结协力、统一步调是制胜之策。为破解制约渠江流域汛期整体调度能力的行政区划“框框”,2014年9月,省政府决定成立省渠江流域防汛指挥部(简称渠江防指),并由达州市承担日常工作。 “防汛在早研判早部署,必须下好洪涝灾害‘防’‘治’先手棋。”渠江防指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汛前,渠江防指指挥长召集了巴中、达州、广安三市副指挥长及成员单位召开渠江防指成员会议,研究部署防汛减灾工作。同时,邀请四川省水利厅有关领导和防汛专家,对渠江流域气候特征、防汛形势进行超前研判和现场指导,为打赢渠江防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保障。 此外,依托达州市气象局,渠江防指建立了渠江流域气象监测预警中心,提高了流域雨水情监测预警能力。与此同时,组织专家对渠江上游巴中黄石盘等大型水库工程防汛抢险预案和防洪度汛方案进行审查和技术指导,增强了预案的实操性。
8月8日下午16时,达州市大竹县杨家镇被洪水围困。田茂林 摄 本领二:强化横纵联动应对 “每次接到预警,以及转移命令后,我们就行动起来,和洪水抢时间。”周顺利是达州市通川区盘石镇李家渡村支书,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达州1391个山洪灾害危险区中,明月江畔李家渡的“预警转移负责人”。 今年8月22日,达州有15条河流出现了涨水,均在警戒水位以上,其中明月江水位变幅4.19米。“洪水涨得很快,必须快速撤离。”周顺利还随时将现场的受灾,转移群众等情况,反馈给防汛指挥部。 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调度、分级管理”的原则,将全流域视作“一盘棋”,渠江防指制定了防汛会商、汛情传递、防洪调度制度。渠江防指建立起跨界河流联防联控机制,三地互通预警信息,共享当地实际雨情、水情等情报,还形成应急联通、联动排危。 特别是今年,渠江防指定期同应急管理、自然资源、城管、气象、水文等部门综合分析,渠江上游巴中的雨情和水情,并将结果通报给巴中、广安的防汛抗旱指挥部,为精准研判洪水水情、组织沿江沿河居民撤离,提供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当渠江流域发生区域性降雨过程,达州气象、水文部门都会结合上下游水雨情进行综合研判调,便于及时指挥调度。”渠江防指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汛期,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借鉴渠江流域联防联控机制的成功经验,在嘉陵江、涪江、沱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雅砻江、安宁河、长江(金沙江)9大流域建立水旱灾害防御联防联控机制,实现了全省十大省级主要河流水旱灾害防御流域联防联控全覆盖。
7月12日,被渠江洪水围困的华蓥市明月镇白鹤咀村。游青 摄 本领三:科学精准调度水工程 今年入汛以来,全省97条河流206站次超警,39条河流51站次超保,其中中小河流占超警超保河流数的90%以上,部分中小河流反复超警。 特别是在今年“7·10”洪灾过程中,渠江流域发生近10年来最大洪水过程,洪水重现期20年;巴河支流通江站发生1958年建站以来最大洪水,重现期超30年。 在应对“7·10”洪灾过程中,渠江防指在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指导下,科学调度渠江流域内水电站,提前35小时预泄腾库、预留库容,为迎战洪水提供了宝贵空间。 而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四川还综合运用拦、泄、蓄、滞等措施,科学精准调度江口、双滩、紫坪铺、亭子口等水库,预留防洪库容56.5亿立方米、拦蓄洪水11亿立方米,渠县县城段洪峰由30年一遇降为20年一遇,下游沿江城镇减淹近2米。 “在防御今年7次暴雨洪灾中,我们的重要应对举措就是精准调度了江口、罗江口、金盘子、九节滩电站和渠江上游巴中境内双滩电站进行预泄。”据渠江防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今年“渠江2021年第1号洪水”期间,5座电站共预留防洪库容2亿立方米,科学调度让渠江沿岸城镇减淹近2米,让30年一遇的洪水降至10年一遇,大大减弱了洪涝灾害发生的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