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体经济收入“负债村”成为全年集体经济收入80多万元的“富村”,需要多长时间?
广安市前锋区观塘镇仁和村给出了答案:3年。
怎样做到的?趁着3月春光正好,记者近日前往仁和村,一探究竟。

打造都市田园,农民增收益,乡村添人气。(全媒体记者 刘秦君 摄)
改变从“一块田”开始
从广安城区出发,驱车不过20分钟,便抵达了仁和村。仁和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吉春一见到记者,立即迎上来说:“走!带你去看看我们村的美景!”
跟随朱吉春的脚步,记者登上了该村的观景平台。站在平台上,向下俯瞰,只见连片绵延的农田里,上百亩油菜花开正盛,一片金黄,游客“点缀”其间。有的游客赏花拍照,有的游客围炉煮茶,尽情感受春天的气息。
“你看,我们村漂亮吗?不仅漂亮,还富裕着呢!”朱吉春言语间自带几分自豪,“去年,我们村的账户余额已经有80多万元咯!”
“听说在3年多以前,你们村还是‘负债村’,怎么实现逆袭的呢?”记者问道。
“从一块地开始。”朱吉春回答。
时间拉回到2021年。彼时的仁和村,土地,曾是村民心中的痛点。
“那时,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土地荒废了很多。杂草长起来,有一人那么高,还经常发生火灾。”在仁和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朱吉春对于这样的情况,感到十分痛心。
想办法让荒废的土地重现生机,成为朱吉春和村民们的所思所盼。
2021年,“东风”来了。在国家保护粮食安全的号召下,村里整治撂荒地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有了资金支持。

土地调形,让农田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作业。(全媒体记者 刘秦君 摄)
“我们打算尝试着拿一部分地,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整治,交由村集体来组织耕种。”朱吉春说。
这个大胆的决定立即引发了全村关注。“那时候,大家都不相信谁能把荒地变成良田。”朱吉春说,“记得当时村委会组织召开坝坝会的时候,村民吴仁平第一个质疑,‘土地整出来后又荒起咋个办?’”
“大家对此不理解,我们就一户户地去做工作,逐家逐户去解释,终于在一个多月后签下了撂荒地治理承诺书。”朱吉春回忆道。
签下承诺书后,村委会不仅给予村民地力补贴费,还保障了土地归属权。渐渐地,村民们开始支持这项工作。
100亩土地小试牛刀
“我们村上的撂荒地有很多,没法一次性整治完。此外,要想让群众信任你,首先得种出成效,别人才愿意把更多的地拿出来。”朱吉春说,于是,他们准备第一年先拿100亩土地出来,做个“试验”。

抢抓农时播种水稻。(全媒体记者 刘秦君 摄)
种什么呢?当时村“两委”班子也为此讨论了很多次。
“有人提出,还是要尽量种能在短时间内见成效的农作物,这样风险比较小,群众也容易看到成效,有利于一步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朱吉春说,经过多次考察和讨论,最后村上决定用轮作的方式种植油菜、玉米、水稻和大豆。
“油菜开花的时候可以赏花,花谢了可以榨油,油菜收了又可以种水稻,这样一年就有多种收成。”朱吉春说。
既然下了决心,就要一鼓作气。割草、翻耕、打田……2021年年底,村里的100亩土地很快被改造成了平整的良田。
但是,随后又出现了新问题——虽然仁和村紧邻继光湖,但是村上仅有一座旧提灌站,生产用水无法覆盖全村所有田地。
改,必须改建!面临灌溉难题,村委会果断向镇政府申请支持,修建新的提灌站。

农田里,工人们正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修筑工作。(全媒体记者 刘秦君 摄)
2022年年初,新的提灌站和管网正式建成。“那时候,村民们心里都是悬着的。”朱吉春继续回忆道,“直到提灌站建成的那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地终于能种上了。”
旱田变水田。新的灌溉管网铺设到了村里每一个角落,为土地提供着充足的灌溉水源。
关关难过关关过。2022年春季种下的第一批水稻,于当年8月迎来丰收,共收获约12万斤。
丰收后,仁和村还注册了“仁和寨米”商标,接着又种上了油菜、大豆、玉米,还养了鱼,当年就实现盈利15万元。村民们喜出望外,奔走相告。
100亩土地小试牛刀,让仁和村从集体经济负债的困境中脱离出来。2022年年底200余亩、2023年年初300余亩……一步一步,良田面积逐年增长,仁和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信心和底气越来越足。
“高标准农田真是‘高’”
“前几年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算是小打小闹,真正的‘大动干戈’是在2023年。”观塘镇副镇长李云川说。
有政策、有资金、有土地、有水源、有经验,2023年,仁和村近1000亩土地开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

整治沟渠,保障灌溉用水畅通。(资料图 广安区融媒 廖小兵 摄)
高标准农田究竟“高”在哪儿?
李云川道出了关键:“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一应俱全,积极采取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等措施,让农田质量强、抗灾能力高。”
效果显而易见。土地平了,机械来了,种田变得更省力了。
“高标准农田实施以后,小田变大田,机械作业更方便,水源、道路更畅通,春耕生产大提速。比如在春耕备耕过程中,使用自动施肥机,不仅工作效率高,而且肥料抛洒均匀,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整个仁和村高标准农田的施肥工作。”李云川说。
高效率也有高效益。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后,仁和村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累计到50万元。
正是这块高标准农田,让仁和村“火”起来,吸引来了社会化服务公司进驻仁和村进行机械化生产。

无人机“飞防”作业,护航水稻成长。(资料图 华蓥融媒 邱海鹰 摄)
“除了区位优势,我们看中的就是他的‘高’标准。”四川现代种业集团西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平说,近1000亩土地连片成势,可以更好地实现机械化作业。
2024年10月,四川现代种业集团西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安市政府合作,成立农业科技公司,在仁和村引进先进农业设备,实行全托管模式,播种、耕地、收割都实现了机械化。“以前要花很久才能耕完的地,现在用机器只需要一两天就能完成。”张平说。
今年,仁和村的水稻从每亩800斤增至1200斤,油菜亩产也稳定在320斤至350斤之间。村民笑着说:“种田成了一件省力又赚钱的事儿”。
农田好了,日子也好了。
“如今,仁和村从原本的负债村转变为拥有80多万集体经济收入的‘富裕村’。村民们在家门口务工,每年能增加收入1至2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朱吉春快言快语地点赞,“这高标准农田真是‘高’!”

科技赋能,助力田间管理。(全媒体记者 刘秦君 摄)
“依托成片的油菜花,前不久,我们村举行了油菜花节,迎来了许多游客。未来,我们将利用好自然景观,发展农旅产业,打造乡村旅游项目,让村里集体经济更上一层楼。”对于未来,朱吉春信心十足,“争取今年村集体经济超过100万元!”
【广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2022年底,省委、省政府印发《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将“守牢建好天府良田”列为十大重点任务之首。
近年来,广安突出建好“天府粮仓”、守好“天府良田”,切实筑牢稳产保供基本盘,开展“深挖潜力扩面积”行动,抓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加快撂荒地整治,粮食播种面积稳步增长。
据统计,2023年,广安全市新(改)建高标准农田23.5万亩,粮食总产量183.7万吨,“广安大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丘区标杆”做法获省政府督查通报表扬。

连片水稻喜获丰收。(资料图 广安区融媒 张国盛 摄)
2024年,广安市投入5.87亿元支持改(扩)建高标准农田25万亩,扎实开展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广安行动,坚决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耕地面积连续四年净增加,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走在全省前列,高标准农田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经验全国推广,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记者手记】
农田高标准 致富路更宽
在仁和村,土地之上的奇迹悄然发生。站在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田前,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被高标准农田建设赋予了新生。
当我站在村头的田地里与朱吉春交谈时,他用朴实的话语讲述着这段奋斗史:“曾经,大家很难相信这块地能变好,但我们始终相信,总有一天,土地的回报会超出我们想象。”

油菜花与水田交织,尽显乡村之美。(全媒体记者 刘秦君 摄)
正如他所愿,从荒芜到繁荣,仁和村的变化是逐步的,是干部群众心血和坚守的结果。通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这片土地不仅变得更加平整宽阔,也为机械化生产铺平了道路,村民们的收入大幅增加,昔日的荒地如今已是广安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仁和村的故事,远不止土地的改变。通过一步步努力,仁和村不仅实现了农业生产现代化,更为广安发展现代化粮油产业提供了经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今,这片土地,承载着更多人的期许,我们将见证它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前进,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