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非遗+”有新花样!泸州这位老师带学生染“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5 18: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30年前,泸州市泸县牛滩镇建设村一间老染坊,有老人抱着白色粗棉布来到染坊,自己染好后再带回家做成衣。

这样的“老习惯”,在当时已不流行,不过是老人的一点执念。

当年老人的做法,却被孙女余思思看在眼里。

她偷偷学、仔细记,才有了后来的“泸县余氏扎染”县级非遗传承人。

如今,在牛滩中心小学毓秀楼三楼,染坊变成了染房,手工教室成了扎染陈列室,35岁的美术老师余思思带着学生,以扎染工艺先后制作了近200条“龙”。

余思思将扎染技艺带到了课堂中

形态各异

扎染龙是隔辈人传承的技艺

雕刻板,各式各样的刻刀,堆积的白色棉布……学生们每周有两天时间,都会安静地坐在这里学习布艺扎染制作。

教室四周的展柜上,陈列着不少龙元素的布艺作品:墙上展示着传统龙纹图案的挂画;桌子上摆着印着卡通类、传统国风类龙图案的绣绷,以及各种龙布偶、彩龙香包、龙绣布包……时下流行国潮元素,已融入在这青蓝色的花布之上。

抱枕上染出的卡通龙图案

此外,还有很多扎染布挂图以及用扎染布制作的小摆件、首饰和工艺品,一屋子的青蓝色顿时感觉活泛起来,布艺上特有的龙形象也多了一分灵动。

在机器印花或染布技艺早已成熟的时代,手工染布制图不是易事,余思思却仍在坚持,一双手也因此时常带着洗不干净的蓝色。

但她说,能在自己专业所及的基础上,将家中老人的技艺继承并传递下去,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扎染技艺启蒙,在余思思5岁时就已开始。

那时候,她经常跟着奶奶去镇上的老染坊,看着奶奶洗布、搅拌染缸、染布,耳濡目染中就有了“偷学”的兴趣,时不时还会被奶奶念叨“学这些老套筒干啥,你要好好读书”。

余思思说,她的父母是不会扎染的,因为父母年轻时已有各种花色的棉布、化纤布、牛仔布,对传统染布技艺反而缺乏兴趣。

奶奶杨淑华的染布技艺是从爷爷余海洋那里学来的,爷爷的父亲是染匠,爷爷年轻时也是一名有经验的染工,5个孩子都靠他染布养活。

传承创新

扎染龙进入学生课堂

余思思回忆说,染布的过程很繁琐也很费时,但当年爷爷奶奶只喜欢用自己染的布做衣服。

奶奶染布,是用新鲜的板蓝根浸泡在缸里,通过逐次逐量加入石灰粉,不断用棍子捣打,直至缸中的液体呈现出亮蓝色,最后再用纱布滤掉沉淀物,才算制好了染液。

这时的蓝色染液还不能用,还需要加入一定比例的白酒、碱粉和水,再静置2到3天才能成为最终的染液。

老人家染布讲究“慢工细活”,新买的粗棉布泛着微黄色,要提前用水浸泡半小时以上,然后再放入染缸中10分钟,提起来再氧化10分钟。

扎染布制作的围裙

如果需要颜色深一点,这样的过程需要连续多次以上,直到色泽饱和,然后把布自然阴干,才算染好。

如果太心急,布浸泡不匀或是暴晒,都会导致染布失败。

奶奶染一次布,只能得到十多米不花哨的纯色布,可制成衣裤2套,衣服的颜色也是“一水蓝”。

时光如梭,随着牛滩老染坊的消失,多数当地人也忘记了曾经还有过这样的技艺。

“云南、贵州都有扎染,我们也有,为什么却很少有人去做呢?”2012年,长大后的余思思在网上看到扎染布艺后,萌生了一个想法:用老技法染一次布,看看自己能不能行。

随着仔细回忆和一次次尝试,余思思对染布最原始的热情开始萌发。

在阿坝师范院校就读美术教育课程时,余思思开始试着练习用纸雕刻出生肖龙的图案,有了较扎实的功底。

毕业后,她回到牛滩镇中心小学担任美术教师,一开始自己在家练习染布,后来在该校校长刘玉权的提议下,把染布技艺带进了学校课堂。

龙图案的染布挂画

2021年,在几次实操刻画龙图案的练习后,余思思开始试着用蓝染工艺染制龙画:以泸县文广旅局提供的卡通龙形象图案作为蓝本,教导孩子们通过用复写纸将画作印在牛皮纸上;然后用刻刀雕刻出龙画的线条,再将制作好的刻板纸刷上桐油;刻板纸平铺在需要染制的棉布上,用黄豆粉、石灰粉调制的面糊平刮,填充好刻板图案的每一处空隙;最终在布上印出龙的图案,自然晾干后再用传统技法进行染制。

于是,青蓝色的染布作品中,渐渐出现了一条条神态各异的龙。

而染好的纯色布,也能通过手缝或配饰做出布偶、提包等布艺制品。

魅力展陈

扎染龙走进博物馆

“今年是龙年,孩子们对龙的喜爱倍增。泸县是龙城,我们也以雨坛彩龙、龙脑桥等作为蓝本,制作了不少与龙有关的作品,送到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等地方进行展示。”余思思对本地扎染布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泸州的染布工艺一开始其实并不花哨,以纯色为主,满足人们生活所需。

但在此基础上扎染的花布线条比较柔和,以“清雅”为主,多见青色、蓝色,即便是最浓郁的“青”也并不显得厚重。

对比外省扎染中颜色多见绿、黄、红而言,青蓝色确实显得单一了些,但历史传统感更浓厚。

扎染制作的卡通小龙

而染布中加入的龙元素,其实是一种“取巧”,将生肖元素融入生活日常,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更能让人看到染布作品特有的美。

余思思说,染布的技艺虽是家传,但并不是什么秘密。

作为非遗传承人,她想把这样的技艺带给年轻一代,让他们有机会、有时间从中去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如今,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将扎染技艺打造成本地品牌,让人透过染布的作品看到的扎染文化、龙文化和传统文化。

“不妨大胆试想一下,如果在不久的将来,有机会能在本地新建一间老染坊,像泸州众多老酒坊一样,让更多外地的朋友、研学的学生来到染坊里,学习并体验染布技艺,把传统的技艺留下来并一代代传承下去,相信总有人能够在传统工艺的延续中,不断找到非凡的乐趣。”余思思说。

记者:杨理

来源:川江都市报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于 2024-5-15 19:58: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福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