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央媒看四川 | 千年都江堰以古老智慧和现代科技抵御汹涌洪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31 14: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7月17日,在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用“数字孪生平台”对洪峰过境进行数字预演分析。新华社记者 高健钧 摄

新华社成都7月30日电(记者高健钧)来到都江堰金刚堤上,程小琴看到这样一幅壮观景象:岷江水一泻千里,汹涌向前,至鱼嘴处,江水一分为二,此后水流趋缓……

“滔滔江水流过脚下,洪峰被都江堰化解的时候,感到很震撼,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作为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都发中心”)的工作人员,25日清晨,程小琴第一次在都江堰上目睹如此大型的洪峰过境。

自从今年7月进入主汛期,四川汛情不断升级。7月11日,都江堰渠首刚刚经历一次过境洪峰后,7月25日,川西地区暴雨骤降,上游水库加大下泄流量,都江堰渠首又遭遇大型过境洪峰。25日深夜,都江堰渠首管理处水闸管理站内灯火通明,接到指令的值班人员将渠首闸群21孔闸门按预案全部开启,让洪水沿这座千年水利工程自然下泄。

7月17日,都江堰外江闸正在泄洪。新华社记者 高健钧 摄

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负责人李劲介绍,都江堰鱼嘴形的河堤,将奔涌而来的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窄而深,经宝瓶口引入成都平原;外江宽而浅,起到泄洪排沙的作用。在丰水期,岷江水位上升,约六成江水进入外江,约四成江水进入内江,防止汛情发生;而枯水期恰恰相反,内江得水六成左右。

“这次洪峰过境,都江堰再次以千百年来存续的形态泄洪,实现了‘四六分洪’。而作为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之一的飞沙堰,进行了排沙,也就是‘二八排沙’,同时也实现了二次分洪。”李劲说。

都江堰有2280年历史。先秦时期,蜀郡守李冰组织当地岷江两岸民众将其建成。千余年时间里,都江堰在汉、唐、元、清等朝代进行多次改造和修缮,改变了蜀地“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的境遇,让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7月17日,都江堰鱼嘴正在进行分洪。(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供图)

如今,都江堰已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虽然始建年代十分久远,但都江堰至今仍照常运转,持续发挥巨大的水利综合效益。四川水利专家谢羽介绍,都江堰肩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1100万余亩的农田灌溉,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提供用水,并为防洪、发电、养殖、种植、旅游、环保等提供相关水利服务。尤其在防洪抗旱上,都江堰起了巨大作用,让四川大部分地区免受旱涝灾害。

“可以说如果没有都江堰,四川所遭受的洪涝灾害是不敢想象的。”谢羽说。

随着时代发展,如今都江堰不只依靠古人的智慧来进行防洪抗灾,当今的数字技术也在防汛中得到运用。在此次洪峰过境前,都发中心利用“数字孪生平台”,对洪峰过境进行数字预演分析,为防汛抗洪提供重要帮助。

记者在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看到,巨幅显示屏上不仅显示了岷江和都江堰各个区域的实时监控画面,各类水情监测数据和计算分析也一目了然。

李劲介绍,在各个部门进行防汛会商前,“数字孪生平台”结合采集的数据,形成了一整套应对方案,并进行模拟推演,为防汛工作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结合历年调度经验,制定了最终的泄流流量和具体应对方案,成功抵御了此次洪峰,让下游成都平原安然无恙。”李劲说。

来源:新华社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