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宜泸合作如何实现“1+1>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8 18: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宜泸两地可强化县域经济合作对接、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同做强酒业,发挥比较优势,有效实现产业分工和功能分工,合力打造组团协同发展样板。

可组建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布局,探索建立“同一组团内同类经济园区同享政策支持”制度,协同调配招商项目、土地指标、财政金融、人才政策等资源要素在组团内跨市流动。

两地可全面优化竹产业布局,抢抓国家机遇,突出优势优先,加强科技创新,培育一批竹产业龙头企业,让宜泸组团的“以竹代塑”相关技术、产业在全国实现领先。将两地竹产业资源与丰富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相结合,打造全生态旅游链。

上图:岷江、金沙江在宜宾汇流成长江。宜宾融媒记者 王宇 摄下图:沱江、长江在馆驿嘴交汇。中国酒城·醉美泸州图片库

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一中心一方案”支持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市上也提出要全面深化宜泸合作。

省两会期间,泸州代表团代表和住泸省政协委员们持续关注宜泸组团话题,为宜泸组团如何更好向未来建言献策。

发挥比较优势

合力打造组团协同发展样板

泸州市江阳区与宜宾市江安县毗邻,将在哪些方面发力,助推宜泸合作走深走实?

省人大代表、泸州市江阳区委副书记、区长唐栋良建议,两地可从强化县域经济合作对接、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生态环境共建共治等方面入手,合力打造组团协同发展样板。积极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在党政联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合作探索,在毗邻区域谋划共建协同发展先行区。

白酒是两地传统优势产业,做足酒文章大有可为。唐栋良建议,围绕共建长江上游优质浓香白酒核心区,壮大酒类包装产业集群,共建世界级优质白酒酿酒原粮基地,打造以酿酒专用糯红高粱等为特色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带。发挥江阳区天府旅游名县优势,共同打造沿江旅游环线,共建白酒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双方还可以合力打造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液压元件、智能终端及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同时,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加快推进水路交通建设,依托港口优势重点发展临港经济,着力打造服务于两市毗邻区域的水运枢纽。加快推进公路交通发展,打通江北—丹林—井口、通滩—迎安等毗邻片区交通路网,探索毗邻地区农村公交互通。探索实施政务服务跨市通办,拓展“一网通办”、两地联办、代收代办等模式,促进高频政务事项跨区域通办联办。

在省人大代表、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陈昌涛看来,要进一步推动宜泸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两个城市之间应该有效实现产业分工和功能分工。他建议,虽然两地都是重要的白酒产区,竹资源丰富,但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协同发展,进而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

探索跨行政区域组团模式

宜泸组团有哪些优势?又该如何建设?

“宜泸组团的建设推进,不仅能使总体经济实力增强,而且能让产业链条更加完整,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对外开放合作局面更加宽广,也为各新兴产业的落地生根和对外经济的发展催生出更多机会。”在今年省两会上,住泸省政协委员提交的《关于统筹力量加快推进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建议》联名提案中这样说道。

由于宜泸组团属跨行政区组团式副中心探索,该提案建议,应当组建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把关和审定督导建设工作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等。下放一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探索建立“同一组团内同类经济园区同享政策支持”制度,协同调配招商项目、土地指标、财政金融、人才政策等资源要素在组团内跨市流动。强化顶层设计,统一科学规划布局,深耕市场一体化机制,共同成立跨市域产业功能平台与投融资基金。

突出优势优先

让美丽乡村与竹产业融合发展

宜泸组团不仅应从顶层设计上进行优化,更要将两地产业、资源的优势发挥出来。

四川全境竹林面积达到1830万亩,居全国第二位,竹产业总产值超过887亿元。其中,泸州竹林面积约405万亩,宜宾竹林面积约334万亩,综合产值均在300亿元左右,两市竹产业产值超过全省总产值的三分之二。

住泸省政协委员、泸州市政协副主席杜旭林建议,加强对川南地区竹林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全面优化宜泸两地竹产业布局。抢抓国家机遇,按照近期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两地在竹产品上的科技创新支持,组织相关科研院所到宜泸两地开展相关科研攻关,培育一批竹产业龙头企业,让宜泸组团的“以竹代塑”相关技术、产业在全国实现领先。

杜旭林还建议,继续擦亮“蜀南竹海”等现有文旅品牌,推广泸州市叙永县邬高专合社“万亩林亿元钱”林下种植经验,打造“森林粮库”样板。深入挖掘两地竹产业资源,与两地丰富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相结合,打造全生态旅游链,构建千亿级现代竹产业,让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与竹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作者:刘明霞 李独懿

编辑:李荣泰

责任编辑:樊鸣霄

审核:谢蕤

通讯员:郭磊 王鹏 赵强

来源:泸州日报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