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四川省应急管理厅通过制度激励、技术赋能和多方协同,有效提升了安全生产的社会参与度和治理效能。泸州市出台企业内部安全隐患报告奖励制度“九条措施”,依托“泸州安全码”,探索出制度激励全员参与+数字驱动高效闭环,是全省探索“事前预防型”安全生产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 ?制度创新:九条措施激活隐患治理内生动力? 合江县某化工有限公司电气维保车间员工发现主变35kV侧进线开关柜有异常放电声音,立即向公司报告后得到检修,避免了事故发生,该员工获得千元奖励?;纳溪区某化工股份公司硝酸车间员工发现硝酸装置流量异常波动,收到报告后公司立即安排维修技术人员采取停机措施,对阀门进行更换,及时消除因液位过高造成物料泄漏伤人的潜在安全隐患,该员工获得千元奖励……这样的案例在泸州不胜枚举。激发一线员工“吹哨人”意识、打通隐患治理“最后一公里”,是实现安全共治的关键突破点?。此前,国务院安委会印发《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要求企业全面建立内部隐患报告奖励制度。泸州作为四川率先探索开展事故隐患报告奖励工作的地方之一,早在2023年,泸州就以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为契机,聚焦“谁来报告、怎样核查、如何奖励”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员工身在第一现场、发现第一隐患、作出第一反应的“吹哨人”作用,印发了《关于建立企业内部隐患报告奖励制度的通知》。为了进一步解决企业隐患整改“治标不治本”的痛点,泸州市又出台《进一步推进企业内部安全隐患报告奖励九条措施》?,要求企业建立隐患分级分类管理、数据深度分析、典型问题溯源整治等机制,鼓励员工对高频隐患“刨根问底”,推动隐患治理从“被动应付”向“主动预防”升级。目前,全市5633家企业已全面建立隐患报告奖励制度,2024年共接报安全隐患5.93万个,兑现奖励343.23万,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不断向事前预防转型。1月2日,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彭某在对黄舣酿酒生态园酒库区进行日常巡检过程中,发现一酒库1区的乙醇探头和疏散指示灯各有1个防爆接线盒密封圈老化,密封不严。他随即使用防爆手机拍照,通过“隐患随手拍”进行隐患上报。酒库安全管理人员接到报告,立即前往现场确认,并通过安全管理平台线上发起隐患整改流程。当天,维修人员便更换了这两个防爆接线盒。2月初,该公司按照内部隐患报告奖励制度规定,给予彭某500元奖励,同时举一反三,排查出多起爆炸危险区域电气失爆类似隐患。泸州自主研发“泸州安全码”企业平台,支持大中型企业依托原有软件系统加载内部隐患报告程序,鼓励广大小微企业积极运用安全隐患“随手拍”等手段,实现线下行动与线上平台有效链接。员工在发现隐患的第一时间,就可以通过手机拍摄上报隐患,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平台第一时间完成线上交办、核查、验收、奖励等工作。为了优化、简化企业内部安全隐患报告奖励流程,泸州市依托“泸州安全码”平台,实现隐患管理全流程数字化,员工通过手机“随手拍”实时上传隐患信息,平台自动派单至责任部门,整改后线上核验并触发奖励发放,全程可追溯、可监督,该系统还与市级“智慧应急”平台数据互通,支持跨部门风险预警和精准治理?。今年年初,中共泸州市委、泸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将大力推进科技兴安和构建群防群治良好格局为重点工作推进,不断推动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最大限度减少各类灾害事故损失。泸州市安办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九条措施”与安全码融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应急管理领域的运用,为安全发展注入新动能,全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来源: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