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央媒看四川丨分水油纸伞代表性传承人毕六福:用手艺守艺 用匠心创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17 16: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四川泸州江阳区分水岭镇油纸伞博物馆门前,68岁的毕六福(见图,毕原绅摄)费力地撑起直径3.5米、重达百斤的油纸伞。站在伞底仰头看,数千丝线经纬交织,形成独特的几何美感。

做大伞,并非为了炫技。作为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毕六福希望通过宣传和展示,将这一古老技艺发扬光大。

作为国内唯一完全保留全手工制作的油纸伞种类,分水油纸伞制作历经96道工序,从伞架制作到石印制版,再到糊裱、网边、上油、穿线,步步精细考究。以“伞斗满穿”为例,工人让五彩丝线在伞架上预先打好的细孔中来回穿梭,最后勾出七层不同的经纬图样,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一把分水油纸伞,开合3000次依旧顺畅丝滑,能够抵御五级风力,坚固耐用全靠严格选材:伞骨选楠竹,伞柄用水竹,两样主料都要在阳坡生长满3年,以求结构紧密、柔韧性强;伞托用岩桐或杉木制作,保证质地坚韧、经久耐用。毕六福说,“所有的材料需在雨季前备齐,以防竹木水分过多,影响油纸伞质量。”

坚持传统技艺,只为更好传承。毕家世代制伞,到毕六福已经是第六代,从小,他和姐姐帮着父辈做穿线、打磨竹皮等力所能及的事情,“看会了做伞的全过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尼龙伞的普及,油纸伞产业由盛转衰,一个月卖不出几把伞。作为分水油纸伞厂厂长的毕六福,也想迎合市场做点调整。有段时间,为了节约成本,工人提议将糊面的桐油换成化工油,导致伞面粘连,客户退单。面对惨痛教训,毕六福坚定地换回了桐油。因为“这是分水油纸伞的‘根’!”

坚持换来回报,2008年,分水油纸伞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政府的推广、媒体的宣传让油纸伞名声渐响。

在做好传统伞艺传承的同时,毕六福还在努力挖掘油纸伞背后的文化底蕴。“龙凤呈祥”是一幅具有200多年历史的伞面图案,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秦穆公之女弄玉和萧史的爱情故事。为了达到复古如古的效果,毕六福用回了传统的石版印刷工艺,如今,“龙凤呈祥”系列产品已经成为他的油纸伞店的爆款,有顾客评价,“老图样竟也可以这么美。”

为了更好地拥抱年轻人,毕六福和他的团队还在尝试创新,“现在,我们研发了近千种伞面款式,设计开发了京剧脸谱、大熊猫、国风古韵等主题的伞面图案,印刷方式也开始采用彩印、手绘等多种形式,使之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毕六福说。

随着分水油纸伞声名鹊起,“家家制伞、户户编线”的繁荣场景也在当地重现。目前,泸州市油纸伞产业年产值超3000万元,油纸伞品牌从过去的1个增加到15个,随着油纸伞产业的复兴,在全省范围内,一条油纸伞产业链已然成形。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