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提起都江堰水利工程,大家都知道它的创建者是李冰。
然而,在过去,关于李冰的历史文献记载却寥寥无几,语焉不详。毕竟,那是一个遥远的年代。他究竟生于何时何地?是秦人、晋人、蜀人还是氐羌人?是否真的凿过离堆、导过岷江?这些问题都曾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甚至有人怀疑李冰是否真有其人。随着一尊石像的出现,这些谜团才逐渐解开。

关于李冰的事迹,最早的记载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书中提到:“蜀守冰,凿离堆……”司马迁以严谨著称,但他所介绍的李冰极为简略,只有官衔和名,没有姓氏,这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团。直到班固在《汉书·沟洫志》中在“冰”字前加上了“李”,这个治水英雄才有了完整的姓名。
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对李冰在蜀治水的事迹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他提到,秦孝文王(时间存疑)任命李冰为蜀守。李冰精通天文地理,曾在湔氐县发现两山相对如门,称之为“天彭阙”,并在此设立祭祀场所。“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此外,一些典籍提到李冰曾与战国时代的鬼谷子为友或拜其门下学习,知天文、明地理,查水情。
关于李冰是否真实存在,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甚至有学者认为,都江堰的创建者或是蜀王鳖灵,因蜀人语速较快,“鳖灵”快速连读时就成了“冰”,导致司马迁误听误记。

记载都江堰的有关史料

51年前,事情突然发生了转折。2200多年前的李冰,以一尊石像的方式为自己正名。
1974年3月3日中午,灌县(今都江堰市)文管所的工作人员钟天康在离堆公园喝茶时,偶然听到参与索桥培修的民工议论:“今天在河里挖到一个大石头,不知啥子东西。很像人的脑袋,实在太大,不好搬动,准备下午就放炮炸掉。”职业敏感让钟天康立即赶赴现场。原来,工人们在都江堰内江河床安澜索桥段下的4.5米深处挖出了一块大石头。钟天康围着大石头转了几圈仔细查看,发现石头一角隐约像汉代冠冕,立即叫停施工,并通知保卫科保护现场。
随后他迅速回到文管所汇报这一发现,并联系四川省博物馆。第二天,省博文物专家沈正常、李复华、赵殿增风尘仆仆地赶来察勘。当工人们清理掉石像上的泥沙后,大家惊喜地发现,这是一尊罕见的身着汉代冠冕服饰的人物石像。石像高2.9米,肩宽0.96米,厚0.46米,重约4.5吨。除背部稍有冲蚀外,衣纹线条清晰可辨,尽显大汉气韵和风度。

发掘出土的李冰石像(1974年3月7日)
最令人振奋的是,石像的两袖和衣襟上浅刻有38字隶书题记,字迹清晰,字内朱砂犹存。中行“故蜀郡李府君讳冰”明确了石像主人身份;左袖“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椽”记录了造像时间和机构;右袖“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万世焉”说明了造像人和目的。尤其有意义的是,文字用“珍水万世”而非“镇水万世”,体现了李冰和后世治水者顺应自然、珍水爱水的生态观。著名学者谭继和将其总结为“五珍理念”:珍重水的神圣性,珍爱水的亲仁性,珍惜水的纯净性,珍视水的上善性,珍宝水的下谦性。他认为这正是都江堰造福人类的秘诀。

李冰石像上的文字
经考证,建宁元年为公元168年,距今1800多年。专家们据此判断,都江堰建成400年后,李冰因功勋卓越而被奉为“神”,供奉于庙宇中。

李冰石像的出土,在水利界、文化界和考古界引发了轰动。这尊石像实证了李冰确有其人,一场延续千年的争论就此落下帷幕。
1974年3月6日,都江堰渠首枢纽指挥部用吊车将石像从河床中吊起,运至伏龙观大坝左侧进行保护。4月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将“东汉李冰石像”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6月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李冰石像发掘现场(1974年3月3日)
如今,李冰石像静静地矗立在都江堰市离堆公园伏龙观中。它不仅是都江堰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珍水万世”的理念,如今依然在天府之国的每一滴水中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和人民。

你看过这尊李冰石像吗?关于李冰的传说,你听过哪些?评论区聊聊~
撰文/ 王国平
编辑/梁庆 郭书琼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