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四川,没有一个小孩会笑着面对“笋子炒肉”这道本省“名菜”。对着它,流下的不是口水而是泪水,“吃”相不是狼吞虎咽而是你追我赶,味道就只有一个:“痛”。这道听起来云淡风轻的“家常菜”,其实是让孩子闻风丧胆的“竹板打屁股”,可算是四川爸妈对熊孩子“爱的教育”。说起来,当爸妈说“你娃又调皮了哈,晚上回切赏你一顿‘笋子炒肉’”时,四川人的幽默基因,在当下的这份恼怒中减弱了抓狂指数,有一点“放过自己,放过娃儿”的味道。
四川美食,没有那么单纯,不仅是舌尖的狂欢,也是平凡生活的“爆款梗王”,不甘于“穿肠过”,偏要“入心留”。


你以为你吃的是麻辣鲜香,没承想被灌了一碗鸡汤。四川人用美食讲道理,从来不是直来直去,而是拐着弯儿、带着味儿,把生活的智慧藏进每一口滋味里。
如果你听到有人说,“做人啊,不要这么吃宽面。”就知道这是一个关于自尊自重的故事。只是宽面略委屈:过去川人的手工面讲究放碱,越细的面越需要放碱,宽面则“不要碱”。原本是“懂事省钱”,但就因为“碱”和“脸”音似,于是被安排进了“不要碱(脸),吃宽面”的俗语,承载了“脸皮厚”的含蓄体现。因此,说的是“面”,也算是留了面子,话不说得那么赤裸裸,带着希望对方洗心革面的余地。
但要是还不悔改呢?那就是“不进油盐”。这原本说的是豆类烹饪中难吸收油盐,后用来形容人固执倔强,它的反义词是小某书上的标题常驻词“听劝”。油盐都不进,那生活这锅菜,自然也香不起来。那么,遇到这种人咋办呢?
“咋办?凉拌(办)!”这道著名的冷盘,也成为四川人的豁达担当。精神更富裕的人士,还能演化为“凉拌炒鸡蛋”,谐音梗不扣钱,押上韵就更显示出一种淡定(无奈)plus。反正呢,棘手的事,难沟通的人,就先放一放,冷处理走一个,这和心理学上的“积极暂停”倒是惺惺相惜。

古蔺面资料图 摄影/杨博

有人说,四川菜里最好吃的是“魌头”。“魌头”,源于古代做法事时用面粉捏成的鬼头模样,沿途抛撒的过程中,会被人捡食,后来“吃魌头”就演变为“占便宜”的意思。略带贬义,但也掺杂着朴素的精打细算,可以是蔬菜店晚上的递减折扣,也可以是新开张火锅店的全场六折、临期的清仓大甩卖和促销的买一送一,反正“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算是经济上的两相情愿,不需要非黑即白的价值评判,累人。
相比之下,“占便宜”尺度更大一些的是吃裹搅、吃巴片、吃混糖锅盔。这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巴蜀的平民食物,是什么时候站在了蹭吃蹭喝的C位,成为吃货界“被嫌弃三巨头”,用无声的吞咽警醒大家,等位时随手抓把店门口的三角脆填肚子可以,但是拿个保鲜袋打包就不得行了。
“食”可而止。那些在四川方言里拥有名字的美食,看起来说的是吃喝,品的却是人生百态。

很多外地人出差四川,都喜欢买兔头作为手信,因为这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蜀地美食,带回去有没有勇气尝试是一回事,反正作为“话题”的社交价值是拉满了。但如果知道“啃兔脑阔”(兔头)的四川话解读,不知道买的时候会不会是另一种心情呢?
啃兔脑阔=亲嘴、吻、kiss——是不是有一种偶像剧甜宠画风直接被拽到了街边大排档的感觉?把“反滤镜”做到了极致,恋爱的粉红泡泡没有了,剩下的只有麻辣,以及牙齿和骨头硬碰硬中获取的那点鲜嫩“嘎嘎”,这也算是祛魅了吧。这么比喻,是在说恋爱不能清汤寡水、要啃得投入,不必“端起”吗?或者,只是在吃这道小众美食时的动作与接吻相似?如果你还是无法想象,不妨下单个兔脑阔来试试,看看会不会啃出多巴胺来。
四川话的语境中,你以为美食激发的是食欲,其实也可能是在激发生活的诗意。用0.5倍速说出来的“味道之长”,说的不是舌尖的意犹未尽,而是心里的百转千回。四川话的味道,就是这么长,四川人的生活,也就入味得很。

威远兔头 图据川观新闻
“巴蜀风物”持续征稿中!期待和您以文字为舟楫,共溯巴蜀文化源头活水,同游天府之国文苑史海。我们珍视每一位创作者的热情与才华,稿费从优。
点击查看详情→“巴蜀风物”征稿启事

笋子炒肉、吃欺头、啃兔脑壳……你还知道哪些与吃有关的四川方言?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叶无远
编辑/梁庆 郭书琼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