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泸州泸县的田陌之上,油菜花开得极为灿烂,红衣绿影穿梭其间。位于泸县东部的百和镇,东面与重庆永川区朱沱镇连界,民俗非遗里有“国家级莲枪舞”的称号。初来乍到的人,也许没有看见过莲枪齐舞,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又似乎时刻都响着那悦耳的铜钱声。

2025年3月7日,泸县百和镇东岳村油菜花海。泸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牟科 摄
有人说:莲枪出彩,是水到渠成;莲枪出川,是泸州市乡村振兴、文化自信结出的硕果。

泸州市百和莲枪融合推广宣传启动仪式暨首届莲枪文化非遗展演在百和镇启动。泸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牟科 摄
传承
在百和镇,无人不知莲枪。据说每一个人都曾是百和莲枪参与者。早在2015年,泸县百和镇人民政府就印发了关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和莲枪舞进校园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将“百和莲枪”的文化精髓引入校园,建立非遗传习所,依托学校进行非遗传承。
这项省级文化非遗为什么出现在百和镇?
据记载,自宋朝以来,百和镇人烟稀少,湖广移民于此定居,但多为游走乞讨者,乞讨者每人必备一根打狗棒。明末清初,后人将打狗棒两端挂上铜钱,摇起来“哗哗”作响,形成了简易的莲枪,再配以简单的唱腔,一边用莲枪两端所挂铜钱的“哗哗”声作节奏,一边“载歌载舞”,莲枪舞因此得以流传。清代中后期,百和镇大姓田姓人家田文德整理编排了百和莲枪舞,规范唱腔,引入传统故事,加入生、旦等角色,极大地丰富了莲枪舞的内涵,并将百和莲枪舞的基本套路即击打“肩、背、胸、腰”及四肢部位进行改编完善,根据“舞、击、跳、跃”的连续动作,强化步法变化和队形变换,形成美妙的舞美构图,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盛极一时,也因此完成了由“曲艺莲枪”向民间舞蹈的转化。

男子舞蹈《龙吟莲霄》泸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牟科 摄
历史故事,在省级非遗百和莲枪第五代传承人楚泽甫那里得到印证。
今年69岁的楚泽甫从孩提时就迷上了莲枪。每当一阵阵铜钱声响起的时候,他和一帮小伙伴看得手痒心痒,总是不自觉地跟着边哼边跳。19岁那年,楚泽甫拜师学艺,一“唱”便是近50年。
“那个时候,由于文化生活极度匮乏,莲枪表演是当地很受欢迎的公众活动,耍莲枪的高手们在乡间好像‘明星’一样受人欢迎。”楚泽甫点着头,又微微一笑说:“想当年,每次有莲枪表演的时候,就是我们最高兴最闹热的时候。”
当得知这次东岳村百和莲枪传习基地要正式授牌成立,即代表着百和莲枪的保护传承迈入一个新阶段,楚泽甫十分高兴:“日子是越过越好啊。政府那么支持,莲枪传承发扬有望。”也许,在他们的心中,莲枪不仅是一种地方曲艺文化,更是一段百姓与历史的故事。
创新
舞台上,当一支支莲枪舞动起来,铜钱随之哗哗响,红绸彩扇似水绕。随着音乐节奏变化,翻跃的莲枪、红艳的彩扇渐成一片,如水波若隐若现。突然,一条彩龙从“水波”中翻腾跃出、灵活穿行、浪涌龙腾、莲戏彩龙,甚为壮观。

百和莲枪龙舞《龙舞生莲》 泸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牟科 摄
泸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彭一峰见过大大小小的表演舞台,可百和莲枪还是令他念念不忘,交口称赞。
“地方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十分重要。”彭一峰说,以前的莲枪表演形式单一,现在已经从莲枪的制作选材、造型美化、背景音乐、演出服装、表演动作、唱词等方面进行了改良,以后还可以加入说唱、快板、川剧等艺术元素,一边做好传承,一边创新推广。
据泸州市文联民协主席王钦友介绍,百和莲枪有“三绝”,即击打技法千变万化、唱词创作诙谐幽默、群体表演气势如虹。
传统莲枪是由1.3米长的竹竿制成,两端挂有铜钱。在泸县百和莲枪传承进校园教材中有详细记载:其一,击打方式分为单枪基本打法和双枪基本套路。舞者是通过击打自身各部位和地面,配合铜钱的响声和歌唱,形成独特的节奏和韵味;其二,唱词创作吸收了轶闻故事精华和民歌、小调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髓,并自行改编为固定唱腔即莲枪调、固定衬词即“荷花一朵莲得儿——海棠花”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三,莲枪舞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击打、跳跃、队形变换等,动作优美且富有节奏感,人数可以从十几人到上百人不等。
多年来,百和莲枪的发展经过泸县文化部门及百和镇政府挖掘保护、传承发扬,百和莲枪舞现已成为自娱式汉族民间道具舞蹈艺术形式,其诙谐幽默的生活气息、恢弘大气的气势、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和秧歌、腰鼓等曲艺一样在群众中广泛推广,成为强身健体的活动之一,深受老百姓喜爱。
如今,百和莲枪的民间热情,已然根植在泸县的土壤里。
3月7日,结束莲枪舞指导老师的工作后,泸县二中老师朱盛蓉一刻不停,她要把自己从台前幕后汲取的灵感,编排进新的莲枪舞蹈;15岁的泸县九中高一学生邓博涵跟着老师在不断练习,他期待在下一个舞台上表演出自己的莲枪新曲目;14名来自不同文化领域的专家受聘组建了百和莲枪策划传播推广组、文化内核阐释组、表演艺术指导组,将百和莲枪融合推广......
融合
泸县文脉深厚,曲艺婉转,百年流传。以百和莲枪为例,不止于流传在当地及其周边地区,还曾受邀到过北京、重庆等地进行展演和文化交流。
川渝两地山水相依、文脉相连、人文相亲,自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以来,三地在产业共建、生态共治、文旅共联等领域逐渐紧密协作、深度融合。该如何进一步做足这篇文旅融合文章?
2023年3月1日,在泸县第十届“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文化节上,来自重庆市级非遗项目《金钱板》首次登台亮相,为川渝地区的文化互动增添了独特魅力。
2024年11月5日,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相关负责人一行来到泸县方洞小学雨坛彩龙传习所,进行龙舞文化交流学习活动,更是奏响了川渝文化交流的和谐旋律。
此次,连续用两个“莲枪”命名的推广、展演活动,亦是泸州开启的一次落地探索。
“我们这次邀请川渝两地莲枪文化爱好者、传承者、推广者齐聚百和镇东岳村,共同推动四川省级非遗‘百和莲枪’的保护、传承和发扬。”泸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国浩说,当前,泸县正全力实施45个文旅项目,加快打造区域特色文旅IP,百和莲枪正是其中之一。
江津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华也表示,希望三地持续挖掘包含百和莲枪在内的非遗文化内涵,探索“非遗+旅游”“非遗+产业”新模式,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文化动能。
可以相信,随着百和莲枪的范围在扩展,影响在外溢,价值在提升,两地情谊更深厚,发展更长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