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60年前的“婴儿潮”,如今已演进成“退休潮”。公开数据显示,60后群体,正以平均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持续退休。
60后退休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的父母。由于缺少多子女供养,他们能依靠的主要是养老金。目前,我国已建立由三个支柱构成的养老保险体系,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包括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根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21年末,我国养老金第一支柱占比65.76%,第二支柱占比34.23%,第三支柱占比0.01%。
第一支柱占比过半,主要承担着养老重任,面对潮涌而至的“退休”大军,如何发展第二支柱、第三支柱,让60后群体过上“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生活?对于低龄老年人,如何促进“老有所为”让他们收获更多养老金?这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
市民在上海银行排队领取养老金
第一支柱养老金占比过半,承担着养老重任
“我们单位600多人,今年有40人退休,领导层今年就有2人退休。这几年平均每年退休40到50人。”
在北京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张欣然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如是说道,此时,距离她“正式退休”还有半年时间。眼看单位这几年退休人员猛增,她至今还在犹豫是否退休:“我是副高职称,按政策规定可以延迟到60岁退休。但是现在看单位那么多人都选择‘到点退休’,我还没最后下决心。”
近年来,我国将迎史上最大“退休潮”被反复提及。
之所以我国将形成退休高潮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研究员张世贤看来,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第一个人口高峰期,是在1962年至1972年这10年,相对应地,在60年以后就出现了退休的高潮期。
随着退休人员数量增多,他们的退休金够不够花成为众所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形成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主要针对城镇退休人员。截至2022年,我国城镇退休人员养老金已经实现“18连涨”。根据人社部、财政部5月26日发布的《关于2022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2022年养老金涨幅是4%。
4%的增幅虽然是18年来的最低水平,但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雄看来,在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今年城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仍然上调4%,已经非常不易。
“很多行业的收入在下降,为了保障养老金长远发放,今年上调4%也是居安思危的需要。”杨立雄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根据人社部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为2987元。
从2012年到2022年6月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7.9亿人增加到10.4亿人,10年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2.5亿人。如此大的参保人数确保养老金的收支平衡是关键。
8月25日,人社部养老保险司负责人亓涛表示,2021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金收入4.4万亿元,支出4.1万亿元,当期收支总体平衡,略有结余;今年以来基金仍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上半年还调拨资金1240亿元,用于困难省份的养老金发放。中央划转1.68万亿元国有资本充实全国社保基金后,社保基金还有超过2.6万亿元的战略储备。
“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没问题。”这是人社部给出的定心丸。但是平均不足3000元的退休金,能否维持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不下降?
“基本养老金是保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如果需要更高的生活水准或者更高的保障水平,需要第二支柱、第三支柱,比如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购买商业保险,以及自己购买一些理财产品等,这样退休以后才能过上比较美好的生活。”杨立雄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三大支柱中,第一支柱是基础保障,第二、第三支柱则是用于进一步提升生活品质。
目前我国的养老重任主要由第一支柱承担。据人社部、全国社保基金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养老金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3亿人,规模为6.8万亿元,占比65.76%。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参保人数7200万人,年金总规模为3.54万亿元,占比34.23%。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规模为4亿元,占比0.01%。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三大支柱的占比结构比较容易出现第一支柱独木难支的局面。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参与度低,职业年金发展势头猛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第二支柱的发展,以缓解基本养老金的压力。
2016年退休的李志,此前在一家大型央企工作,每个月单位都会为其缴纳“企业年金”。退休6年来,他每个月基本养老金7000元,加上企业年金每月给他补充养老金1000元,算下来,他退休每月实际收入8000元。
“我们单位企业年金大概在2010年左右启动,由于起步晚,个人得到的不多。那些起步早的央企,返还就高一些,我一个亲戚退休后大概每月能返3000多元。这3000多元是否包括其他补贴不清楚,但他们的企业年金比我们高不少。”李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尽管单位每月只返还给他1000元,但对他的退休金是一个补充,不会让他退休后的生活水平骤降。
不过,像李志一样的人仍是少数。杨立雄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作为“第二支柱”,近年企业年金有一定发展,但覆盖人群仍然有限,在国企中也仅有一部分有,民企基本上没有。
企业年金又称企业退休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自愿建立的,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
我国企业年金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企业可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6月7日发布的《202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21年年末,全国有11.75万户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参加职工2875万人;2021年年末,企业年金投资运营规模2.61万亿元,当年投资收益额1242亿元。
从就业人数来看,截至 2021 年底,城镇就业人数为 46773 万人,我国企业年金参与率仅为 6%。
“企业年金发展速度不快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本身税负比较重,企业所缴纳的社会保险加起来相当于工资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再去缴纳额外的企业年金,很多企业都没有这个能力。而且我国中小微企业占到90%以上,这也是导致企业年金普及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杨立雄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
职业年金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制度。职业年金覆盖人员范围包含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
我国从2014年10月1日开始,在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实行职业年金制度。职业年金是强制性质交纳,即应缴尽缴必缴,所以,只要是在2014年10月份之后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都有职业年金发放。
相比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建立得比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较快。《公报》显示,我国职业年金市场化投资运营工作稳步推进,2021年年末,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规模1.79万亿元,当年投资收益额932亿元。
“职业年金执行得比较好,主要是因为职业年金是强制性质缴纳,钱是从财政出的。”杨立雄一语道破。
第三支柱兼具风险保障及投资属性,只会有少数有钱人参与?
第三支柱养老金近几年加速推进。
2020年 “十四五”规划曾明确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2021年和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又接连提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所谓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就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今年4月,国家正式出台《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000元。国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并依规领取个人养老金。2022年7月初,成都已成为四川省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
随着第三支柱养老金加速推进,市场密切关注其发展动向。7月23日,天风证券刊发研究报告《个人养老金:需求、渠道与产品展望》(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第三支柱壮大或具备必然性。理由是,从国内实际来看,第一支柱可实现的替代率(指养老金替代率,是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例)有限,第二支柱受众面临瓶颈,因此第三支柱的发展或成为必然。
《报告》认为,税优政策实质在于通过财政激励的杠杆,撬动居民储蓄及当期消费转化为长期养老储备,政策力度是个人养老金体系发展的主要驱动。但由于我国税制差异,个税优惠操作空间有限,预计短期内快速上量存在掣肘,需待后续更多配套政策催化。
张世贤对第三支柱养老金表示赞赏,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第一、二支柱与单位挂钩,第三支柱的推出,是养老金和资本市场深入结合的一种创新‘补充’,能够让普通人有更多选择。”
《意见》指出,个人养老金“参加人可以用缴纳的个人养老金在符合规定的金融机构或者其依法合规委托的销售渠道购买金融产品”。
但杨立雄对此并不乐观。
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个人养老金兼具风险保障及投资属性,根据国人的消费和储蓄观念,宁愿把钱存在银行吃一点利息,也不愿意去投资个人养老金,哪怕银行的利息再低,也图个心安。个人养老金有可能只是少数有钱人的投资理念。”
延迟退休将给“老有所为”创造更多发展空间?
养老保险问题说到底是社会问题,对于那些有能力的高知退休人士,更多人选择“老有所为”来解决退休后养老金与退休前收入形成的落差。
张世贤从中国社会科学院退休至今已5年,退休后他也没闲着,“我是先退休后退职,现在也在做一些事情,在清华大学等高校讲讲课,带一带研究生。除了给家里带孩子的这一部分老人之外,我身边退休的不少学者,都在为社会作贡献,来实现自己的剩余价值。”
中国的高知群体退休后“不休”,无论对用人单位还是对个人,都是一件有利的事情。“对用人单位来说,不用再承担五险一金的社会成本,机构也愿意聘这些人;对个人而言,因为身体状况还不错,还能够实现价值,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张世贤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越来越多的低龄老年人有强烈的再就业诉求,希望能够“老有所为”。而实现低龄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再开发,不仅有助于缓解劳动力短缺的压力、丰富劳动力资源、释放新的人口红利,而且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大有益处。
国家在政策上也支持“老有所为”。2021年11月24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要求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
“老有所为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理论上说,60岁还属于劳动年龄人口。面对即将到来的中度老龄化、重度老龄化,延迟退休或渐进式延迟退休应尽早出台。”张世贤说。
目前我国的退休制度,男女退休的年龄不一样。男性年满60岁,女干部年满55岁、女工人年满50岁可退休。
而大多数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5岁,比如,荷兰到2024年,法定退休年龄将提高到67岁;意大利在工作35年后可享受全额养老金,女性60岁退休,男性65岁退休;丹麦法定退休年龄将从65岁提高到69岁,这也是目前工作时间最长的。瑞士目前法定退休年龄为女性64岁,男性65岁,最多可提前或延迟5年退休;捷克法定退休年龄将逐步调整为65岁等。
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据测算,“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为应对老龄化,2022年2月21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共39条,涉及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公办养老机构数量、“子女网上下单、老人体验服务”的生活服务新业态、规划布局10个左右高水平的银发经济产业园区等多方面内容。
关于“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规划》指出,尽快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十四五”规划也明确,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这意味着,延迟退休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延迟退休也将给“老有所为”创造更多发展空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李志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