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央媒看四川|张玉波:“半路出家”的“蜜蜂博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清晨,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寒意。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木皮藏族乡金丰村的猫熊谷家庭农场内,身着休闲装的张玉波按照惯例,开始了每天的第一项工作。他打开蜜蜂箱观察窗,仔细观察蜜蜂进出蜂箱的频率,以此判断当天蜜源地的天气状况。蜜蜂们在他身边嗡嗡地围绕着,仿佛对他毫无戒备。

2019年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辞职后,张玉波便一头扎进了平武县的山沟里。从生态学博士“摇身”变为山村养蜂人,他的选择体现了知识分子将学术理想转化为实践行动的担当——通过养蜂这一“小切口”,推动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大课题”,打破了“高学历=留城市”的刻板路径。

为何来到平武县?如何帮助村民提高蜂群存活率?近日,张玉波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专访,讲述自己带领村民们开启“甜蜜事业”的故事。

开启与蜜蜂“打交道”的人生

平武县栖息着全球超六分之一的野生大熊猫,被称为“天下大熊猫第一县”。2006年,彼时已接触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研究多年的张玉波,决定到平武县木皮藏族乡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

在当地开展科研调查的过程中,张玉波得知,村民们以往靠打猎为生,现在大多靠养蜂维持生计。但养蜂风险高,因此经济收入也极不稳定。

村民们的经历让张玉波陷入沉思,“大熊猫的保护固然是生态学问题,但也是经济学问题,只有解决当地村民的生计问题,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大熊猫的保护才会落到实处。”他说。

这一思考为他后续返乡创业的决定埋下了种子。

2018年的一天,在北京工作的张玉波接到木皮藏族乡金丰村党支部书记唐正华打来的电话。他告诉张玉波,村民养殖的蜂群减少了80%,且存活率普遍下降。“你能不能帮我们想想办法呢?”唐正华心急如焚。

了解到村民的困难,张玉波迅速帮忙查阅和搜集了养蜂的相关资料,并将其寄给唐正华。但对方收到后又打来电话:“小张啊,资料很好,但我们看不懂啊。”这件事让张玉波萌生了辞职到平武县养蜂的想法。

一年后,张玉波回到金丰村,流转了一片地,建起猫熊谷家庭农场,开启了与蜜蜂“打交道”的人生。从被蜜蜂蜇进医院,到让蜜蜂熟悉他的味道,与蜜蜂成为“朋友”,在无数次的试验中,张玉波的养蜂技术得到快速提升。

培训蜂农带动农户增收

在自己养蜂入了门后,张玉波开始思考下一步该如何解决村民们养殖的蜂群存活率低这一问题?在不断的学习研究中,张玉波终于发现,造成这个问题的“罪魁祸首”原来是村民们使用的传统“棒棒巢”蜂箱。“这种横式的木桶箱或木板箱,在割蜜时需割下整个蜂巢,这会破坏蜂王和幼虫的生存环境,从而影响蜜蜂的存活率。”张玉波说。

找到原因后,张玉波将传统蜂箱改成一格一格的竖式蜂箱。在格子蜂箱首次开箱取蜜的那天,村民们6点就起床赶到现场看“稀奇”。当时,仅开了2个格子,竟取出12公斤的纯净成熟巢蜜,产量是传统“棒棒巢”蜂箱的2倍。许多现场观望的村民当即决定学习此项新技术。

来到金丰村的5年间,张玉波每年都会给村民免费培训养蜂方法,带领村民们科学养蜂。他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蜜蜂博士”。

去年12月,智慧蜂场应用程序在猫熊谷家庭农场完成测试。“你看,有蜂箱清理、新建蜂群、蜂箱加格等9大类管理功能,对于养蜂人来说,可以提高日常管理的效率。”张玉波向记者介绍,以前给蜂箱减格都要挨个查看,工作量大还难免有疏漏。如今每个蜂箱都有二维码,养蜂人只需点开小程序,每个蜂箱的信息就一目了然,方便及时处理。

目前,张玉波已先后组织大规模培训30余次,免费培训当地蜂农1000余人,带动农户增收300多万元。“未来,我计划将小山村打造成一个集生态保护、自然教育、科学研究和生态农产品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带领村民开通蜂蜜线上销售渠道,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张玉波说。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