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6个博士如何撬动电池产业千万产值?丨万千气象看四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5 10: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封面新闻记者 赵奕

六个辞职创业的博士、一个尚未成熟的项目、无厂房、缺资金,如何在一两年内让市场估值翻百倍?

2月20日,“万千气象看四川”主题采访活动团队来到遂宁市的四川佰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佰思格新能源”),也是国内首家量产锂电/钠电硬碳负极材料的公司。

在这里,采访者们走进了一个励志的创业故事,找到了答案。

四川佰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车间(李志强 摄)

六名到处“碰壁”的博士

“我们不是引进了一个工厂,而是引进了一个团队,是他们推动了产业的发展。”遂宁市高新区科技经信商务(大数据)局主要负责人激动地表示,佰思格新能源是遂宁市招才引智的典型案例。

他之所以如此激动,源于从这家工厂里“长”出的励志创业故事。

“2019年,我们团队的6名博士,在实验室里进行了这个项目小试,觉得还是很有前景,于是便决定创业。”四川佰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樊伟表示,当时6名博士中,有5名已经在著名央企工作了8年多,并担任要职,义无反顾出来创业,看似并不理智。

一开始确实如此。6颗“最强大脑”带着一个还未经过中试的项目,叩响了一个个名为机遇的大门。

然而,现实却打了脸,“碰壁”和“闭门羹”是家常便饭,他们也已经不记得被拒绝了多少次。“这也理解,因为在当时我们的项目并不成熟,未来的发展未知,带来的风险并不可控,没有风投机构选择我们也很正常。”樊伟坦言。

要知道,项目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需要资金、厂房、设备的支撑,而这一切在当时深深地困住了屡试屡败的博士们。只要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实验室里的项目便能正式投入产业化运营。

机会在哪里?

“最强大脑”遇上“慧眼伯乐”

终于,博士们带着希望,叩开了遂宁市高新区的大门,让实验室的成果在这里有了一个“家”。

“除了我们发展本身需要这类型团队入驻外,更重要的是源于我们专业团队的分析。”遂宁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黄俊宁回忆,当时他们的研判团队中有一名专家毕业于中南大学,学的正好是这一对口专业,他十分看好这一项目的发展前景,并积极推动了项目落地。

究竟是怎样一个项目“潜力股”令“伯乐”刮目相看?

樊伟介绍道,他们的项目主要是做硬碳负极材料研发,更加适合用于钠离子电池。“简单来说,一般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其石墨结构类似于千层饼,层与层之间的缝隙相对较小,非常适合体积较小的锂离子电池。但是钠离子的个头比锂离子大,很难通过这样的缝隙。”

而项目的突破在于,其研发的新型材料是多孔结构,有大有小,十分适合钠离子在其中进出。“我们的材料很适合钠离子在缝隙中的嵌入和吸收,加速了钠离子的流动,从而使电池的性能更好,所以很适合用来做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随后,遂宁市高新区也表达了诚意,团队和政府开展了一场“双向奔赴”。

“我们一开始是给团队提供了一间1800平米的厂房,供他们使用,并且免了两年半租金。”黄俊宁介绍,2022年项目中试结束后投入量产,真正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完美跨越。

要投入量产,厂房的扩大是必不可少的,遂宁市高新区又为其提供了占地44亩的新厂房,并在原来厂房的基础上进行了装修和改造,使企业能够“拎包入住”。中试结束后不久,企业便搬到了现在的厂房,并开始量产公司的两大主要产品YHC、NHC碳粉材料。

“这44亩工厂现在已经被我们买下。”樊伟表示。

从开始量产至今,不过一两年时间,企业有何实力能买下曾经梦寐以求的工厂?

订单暴增逆袭上演产业版“热辣滚烫”

“企业刚成立时,市场估值为2000万,如今估值已有25.56亿。”从一开始被大家不看好,到现在估值翻百倍,无声的改变足以回答这一问题。

发展的数据远不止于此。樊伟介绍,去年1月,公司完成了国内最早的1000吨级的高容量的钠电负极材料的产线建设和投产;去年全年完成了4000吨的产能建设;今年年底计划完成8000吨的产能。

产线方面,目前建设了4条产线,今年年底计划增至8条,2025年将完成全部的15条产线建设。“1吨产品有8到10万的产值,如果15条产线满产,预估会带来12亿的产值。”黄俊宁特别提到,届时亩均产值可达3000万,要知道,目前全国工业平均亩产值约为58万。

经济效益只是佰思格新能源的实力之一,实际上它还解决了产品“卡脖子”的问题。

“我们的这个产品此前只有日本、韩国几家企业可以生产,进口到国内价格约为20万元每吨,现在也基本维持这个价格。而我们的产品是可以实现完全替代,且在市场上的售价为8到10万元,能降一半左右。”樊伟透露,预计未来价格还能再下降。

令人振奋的是,曾经“冷门”的项目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热辣滚烫”。

“今年计划拿下6000万元订单,主要的客户是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电池类企业。”樊伟介绍。

黄俊宁特别提到一个细节,公司大概有50人,其中一半都是技术研发人员,对市场销售人员的需求不大。“因为不缺销售,产品都是一出厂就销售一空,订单拿到手软。”

回顾过往,黄俊宁还感慨道,“谁能想到,当初融资200万都困难的企业,如今已经完成两轮融资,总融资金额为两个多亿,这家企业的成长速度令人意想不到,又似乎在预料之中。”


编辑:胡丽苹

来源:封面新闻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