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守初心 强“四力” 助发展丨绵阳:新农人逐梦沃野,让小蔬菜走向大市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初冬时节,汽车顺着柏油马路驶入绵阳市三台县立新镇高棚村蔬菜现代农业园区,田野间一块块绿毯似的菜地铺陈在眼前,三三两两的村民躬身在田间地头收割、装菜,忙忙碌碌的身影和来来往往的运输车辆,交织出一幅“冬闲人不闲”的丰收图景。

2.jpg

“大爷,今年种菜收入怎么样?”“收入不错哟,我们只管种和收,有合作社‘撑腰’,根本不愁卖。”11月15日上午,村民万兴保和老伴肖银芬蹲在自家菜地里收割小白菜,说起高棚村这几年的变化,老两口抢着话茬和记者摆起“龙门阵”。

5.jpg

“土路变水泥路,又加宽修成4.5米宽的柏油马路,冻库建了一座又一座。”在78岁的万兴保眼里,几十年来,高棚村从没像如今这样车来车往。从早到晚,拉菜的三轮车、小四轮、大卡车穿梭在乡间的柏油路上,还有游客开着小汽车来采摘新鲜蔬果。

“种了一辈子地,自从大学生崔兴江回村带领大家科学种菜,这条路越走越宽……”万兴保告诉记者,现在28天左右就收割一轮小白菜菜苗,每亩地每轮小白菜毛收入可达到3000元,一年收割7到8轮,每亩地大约收入2.4万元,老两口种了5亩地,年收入差不多12万元。

崔兴江是谁?他是怎样带大家科学种菜的?带着这些疑问,顺着万兴保手指的方向,记者在另一垅田间“逮”到了正在帮父母整理菜筐的崔兴江。

7.jpg

崔兴江(左)在菜地里与村民交流

“一个大学生,怎会想到回村当农民种菜?”记者问崔兴江。高棚村素有种菜的历史,以往都是菜贩上门来村里收菜。村民为了卖掉辛苦耕种的菜,经常遭遇菜贩“压价、短秤”。崔兴江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心里暗自思忖:“我的父母也是菜农,他们辛苦种点菜本就不容易,卖菜时挣不到几个钱不说,还要看人脸色。我回村当农民,一定要改变这一切。”

“党的十八大后,我意识到农村大有可为,更加坚定了回村种菜的决心。”2012年春节后,年仅24岁的崔兴江毅然辞职,用自己20多万元积蓄加上借来的20多万元资金,回到村里流转了160亩地,当起了菜农。

由于不懂技术,加之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种菜的第一年只种了莲花白和甘蓝两个品种,仅凭一腔热血莽打莽撞的崔兴江便“败走麦城”,不但成本没收回,还欠下了30多万元的外债。

“看到我种菜亏了本,父亲急忙恳请村里的老辈子借钱帮我重起‘炉灶’。”得到了父辈们的支持,崔兴江沉下心去向当地农村种菜“土专家”讨教经验,又不厌其烦地跑省市农科院校向专业技术人员虚心学习,不断夯实自身种植技术。

同时,他又跑遍了京、津、陕、甘、宁等全国各地去了解市场情况,通过市场需求倒推产业结构,发现小白菜、上海青这类蔬菜“短平快”的特点更适应巿场后,立即调整了种植种类和模式。

“单打独斗不得行,还得抱团发展。”调整种植方向后,崔兴江的个人腰包鼓了起来,但他又敏锐地捕捉到规模化种植的好处和市场信息的重要性,开始研究市场,在本村成立了立新镇高棚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发展种植户,走规模化、合作化的道路。

6.jpg

崔兴江积极推广“梯度栽种”蔬菜种植技术,并提出轮种的方法和多元化种植思路,极大提高了乡亲们的经济收入水平和种植蔬菜的积极性,改变了原来靠种植常规蔬菜谋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的状况。

不仅要种得好,还要卖得好。带着这个思路,崔兴江综合分析绵阳市民对蔬菜的巨大需求和当地交通便利、运输快捷、蔬菜新鲜等优势,开辟绵阳、广安、南充、成都、重庆等地的蔬菜市场。2017年,还进一步开拓到宁夏、甘肃、山西、陕西等地,并以新景蔬菜专合社为载体,推行“六统一分”模式,打响“御新景”蔬菜品牌。

2020年,崔兴江当选为高棚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除主动学习并分享育秧、栽种、施肥、除病虫害等种菜技术和销售经验,还免费为乡亲们提供技术和物资。在他的指导引领下,高棚村家家户户都是种菜能手,争相加入合作社“抱团发财”。合作社从最早仅12户12人参与,到现在已发展到424户437人;去年,该村年产值突破6500万元,蔬菜面积发展到2400余亩。还打开了国际市场,成功搭上中欧班列,销售到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

4.jpg

高棚村的蔬菜种植还辐射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去年,立新镇蔬菜种植面积达5万亩,蔬菜日产销量约400吨,全年产值达2.5亿元。由于抓住了市场营销这个现代农业的“牛鼻子”,蔬菜不仅畅销川内市场,还远销重庆、陕西、广东等地。尤其是继2022年“绵品出川”活动与东莞市成功签订950万元定向采购合同后,立新镇的蔬菜销售渠道进一步打开,不仅成功闯入香港市场,还通过中欧班列销往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5个“一带一路”国家。

记者手记

“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年轻人有想法又有闯劲,我们老年人跟着干也不能输了‘伙食’(干劲)……”采访快结束时,老党员万兴保意气风发地对记者说。冬日温暖的阳光洒在老人花白的头发上熠熠闪光,在他身后,几只鸟儿掠过菜地又飞向天空,变幻成好看的队形……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从土生土长的农村娃跳出“农门”考上大学端上“铁饭碗”,从菜农到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领头雁”,崔兴江用双手和智慧生动地书写了返乡“新农人”逐梦田野的故事,逐渐蜕变成乡村“兴农人”。

(张辉 涪江观察记者 李春梅 王何力/文 胥江/图)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