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点赞!农民日报关注渠县,这次是因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21 17: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今日(21日)
《农民日报》第7版刊发
《昔日贫困地 今朝百强县
——四川渠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观察》
关注渠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工作
全文如下
↓↓↓

640?wx_fmt=png&from=appmsg

640?wx_fmt=gif&from=appmsg

昔日贫困地 今朝百强县

——四川渠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观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龙成 见习记者 高晴

640?wx_fmt=jpeg&from=appmsg

日前,王旭东在小旭家庭农场为黑斑蛙投喂饲料。 受访者供图

  

生机盎然的绿色乡村、蓬勃发展的工业园区、热火朝天的“共富工厂”……初夏时节,记者从成都驱车400余公里抵达四川省达州市渠县,眼前尽是产业兴旺、生活富足的景象。如今,这个坐落于秦岭南部崇山峻岭间的百万人口大县,已再难寻觅“贫困县”的踪迹。
  自2018年摘掉“省级贫困县”帽子以来,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渠县多重发力,从发展特色产业到生态文明建设,从文化传承创新到人才队伍建设,一系列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带动这里的脱贫群众增收致富、奔向美好生活。
  如今,渠县已成为秦巴山区和成渝经济圈的一颗明珠。截至2023年底,该县GDP突破420亿元,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550万元、同比增长116.44%,连续多年位列“中国西部百强县”,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雁阵工程”增强内生动力


  “社区的酒,奉家的蛙,琅庙的油菜顶呱呱,高云树下跑肉鸡,官仓稻谷数第一……”这首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已成为渠县“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入”的生动写照。最近几年,一大批乡村振兴的人才汇聚于此、辛勤耕耘,激活了脱贫山村产业发展的无限潜能,而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雁阵格局”则成了关键。
  琅琊镇奉家村5组的小旭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旭东,就是年轻返乡创业者中的佼佼者。
  “马上要到黑斑蛙上市的季节了,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重庆、成都、自贡等地,目前市场零售价大概在每斤26元。”这几天,王旭东被晒得黝黑黝黑,但一提起养蛙他的话匣子还是关不上,“2022年我下定决心回到家乡,到琅琊镇的脱贫村奉家村发展‘稻+蛙’模式,就是看中生态立体农业的潜力。一方面,黑斑蛙可以减少稻苗病虫害,其排泄物可以提升土壤肥力;另一方面,稻苗为黑斑蛙提供避暑遮阴的环境,等蛙和稻谷收获后,还能在空闲田地里种植蔬菜。
  两年多的创业史,已经让王旭东成了“土专家”,“目前农场流转了15亩田,每亩可以养殖黑斑蛙3500斤,‘水稻+蛙+蔬菜’的产值大概是在120万。
  据了解,2023年在镇里资金支持下,小旭家庭农场还为村里代建了10亩左右的蛙场,帮忙代建代养代卖,获得收益五五分成,进一步拓宽群众持续增收的渠道。
  “从场地搭建、养殖到抓蛙、运输等,小旭家庭农场带动村民就业30余人,去年发放了32万元的劳务工资,其中有7户脱贫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村级劳务公司也拿到了一笔服务费。”奉家村党支部书记邓礼锋说。
  目前,通过实施“雁阵工程”,渠县已引进乡村振兴“七类人才”共计4156人,发展产业1184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700家,家庭农场4000余家,带动当地近10万脱贫群众稳住了收入,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产业进村”激活集体经济


  在位于渠县经开区中国西部轻纺服饰产业城的一家“共富工坊”内,一台台缝纫机轰鸣运转,伴随着缝纫机的踩踏声,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埋头忙碌,最近的一批运动鞋订单让大家“颇感压力”。
  附近白兔社区的村民侯秀丽负责的是鞋样制作工序,不到二十分钟她的面前已堆满鞋样。“一双鞋可以赚到一元钱,多劳多得,一个月大概能挣3000块。”侯秀丽一边工作一边对记者说。
  通过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引入农村,“共富工坊”既可以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也可以让侯秀丽这样的脱贫群众照顾家庭,“从我家到这一般用时十多分钟,每天送完两个孩子上学再来上班,时间刚好。”侯秀丽补充,“工厂对工作时间也没特别要求,农忙时还可以回去种田。
  这家“共富工坊”有600多平米,开办仅两年时间,长期固定在这里上班的村民就有80余人。据了解,目前散落在渠县各个乡镇的共富工坊有80多家,一般由企业送原料、送技术、收成品,由“结对子”的村子供人力、供场地、收分红,从而实现村民、村集体、企业三方共赢。目前全县“共富工坊”已带动4000多村民就业增收,其中脱贫群众约占三分之一。
  “以前这片荒地杂草丛生,人都走不进来。”日前,涌兴镇洪坪村的脱贫户赵光武告诉记者。
  “我们村耕地呈阶梯状分布,存在荒地较多、闲置资产无人管理等问题,想要发挥好经济效益,就必须进行集中统一运营管理。”洪坪村党支部书记任光勤说。2022年在任光勤带领下,洪坪村逐渐将土地连片整合并进行集中整治、复耕、运营,通过“代耕代种”的模式发展100多亩大棚蔬菜、600多亩露地蔬菜。去年3月,该村还与山东曹县一家蔬菜种植公司达成协议,通过“集体经济联合社+企业+农户”模式发展蔬菜产业。
  目前,洪坪村已集中统一经营1000余亩土地,2023年依靠蔬菜种植,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2.9万元,村民务工工资达100余万元,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
  同时,为防止全县266个村的产业发展出现“千村一面”,渠县还将37个乡镇(街道)划分为城乡融合发展片区、渠县北部山地特色农业片区、流江河流域观光农业特色片区等七大片区,涉及特色农业、休闲康养、加工制造等多个类别,推动资源整合、要素重组,激活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传统技艺述说增收故事


  在渠县,人们利用荒山荒坡、房前屋后的闲散土地发展竹林,13万亩竹海不仅涵养着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同时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编工艺品必须是选用产自河边的慈竹,且是一年生的嫩竹,取中间五六节。”近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渠县刘氏竹编”的传承人刘嘉峰谈到了他眼中的“竹子”。在外行人看来,竹子的“长相”都差不多,但在刘嘉峰眼里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从劈篾刮青到打磨编织,一件合格的竹编工艺品要经过30多道工序。
  如今,出生于竹编世家的刘嘉峰为了传承这项工艺,已经成立了竹编工作室,带领不少周边村民从事竹编工艺品产业。
  近日,在他的工作室内记者看到几位附近的脱贫群众围坐在长桌前,一边聊天一边赶制竹编订单。其中一位女工告诉记者,她们上班都很自由,每天干完家务后顺带编些竹编,一天能有一百多元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这里工作稳定,全是订单制作,不愁销路。
  目前,渠县仅竹编产业的年产值就已超过600万元,其他一些与“竹”相关的产业也在蓬勃发展。近日,中顺洁柔(达州)30万吨浆纸一体化项目正式落地渠县李渡工业园区,预计可实现年产值近4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200个,其中脱贫群众近400人,人均年增收约2000元。
  除了竹编,渠县的草编技艺同样引人注目。由于气候温和,水土丰润,这里的麦秆质地很适合“龙凤草编”这一独特技艺。每年夏天,小麦收割之后,人们把麦秆进行漂白、晾晒,使其更加柔韧,揉制好的麦秆被编成草辫子,进入草帽作坊。
  渠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根表示,目前渠县已发展草帽厂20多家、草编专业户300余户,年产草帽80多万顶;同时还生产多种草编产品,整体年产值达3000万元,带动6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脱贫群众占比达25%,脱贫户户均年收入近3万元。


来源:达州发布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于 2024-6-22 20:07: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