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四川渠县:拓宽增收“好路子” 鼓起群众“钱袋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19 14: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近年来,达州市渠县围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共富工坊模式、发展传承传统技艺等,千方百计拓宽增收“好路子”,努力鼓起群众“钱袋子”。

特色产业稳增收

秋风拂过大地,宕渠大地迎来收获季。在渠县李馥镇石桅村,2000多亩辣椒红绿交错,陆续成熟。务工村民们穿梭其中,左右开弓,不停地将一个个红彤彤的辣椒采收入桶。

“我平时就在家务农,现在基地务工,一天能挣80元,在家门口就有收入,还能照顾家庭。”正忙着采摘辣椒的村民王建林开心地说,除下雨天,每月能挣2000多元。同时,通过土地流转,每年还有800元的土地流转收益。全年下来,这块就能稳定增收2万余元。

“从最初的育苗移栽,到中后期的管理和采摘,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我们每年都要带动上万人次到基地务工。”辣椒基地负责人毛鸿亮说,繁忙时基地每天有300多人务工,每月发放务工费就要70多万元。

不仅是辣椒,李馥镇还在大力发展传统粮油生产的基础上,引进业主规模发展蔬菜、红梁、羊肚菌等特色农业产业,让不少原本亩产几百元的土地,实现了产值上千元。同时,以基地务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形式,让村民实现稳定增收。

其实,李馥镇发展特色产业稳定村民增收不过是渠县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渠县通过粮油产业促振兴、特色产业稳增收“两条腿走路”,在大力发展以科技高效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2+N”特色农业。全县已发展黄花、双椒、萝卜等优质蔬菜基地29万亩,柑桔柠檬种植面积20万亩,蜂糖李5万亩,让渠县黄花、柑桔、柠檬、蜂糖李等这些极具渠县特色的农产品畅销全国市场。

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背后,渠县实行“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营管理模式,采取“土地入股+务工收入+经营分红”等利益分配机制,形成“租金+股金+薪金”增收模式,最大限度鼓起群众“钱袋子”。

共富工坊促增收

一场大雨过后,天气格外清新。在渠县万寿镇,村民许香英在家里忙着打包加工的半成品针织衫,准备送往共富工坊——位于万寿社区的渠县振欣针织厂。

许香英从事的是“埋夹”加工,一台埋夹机、一把椅子,便是“家庭加工坊”。与以往不同的是,她在家里也当上了“上班族”。她说,因为工序单一,一天可以做四五百件,每月能挣三四千元,实现了挣钱、务农、顾家都不误。

振欣针织厂负责人说,为让村民就近灵活就业,企业提供了一批不需要在工厂坐班的就业岗位,让他们主要从事缝盘、埋夹、挑撞加工。通过集中技能操作培训后,让村民们把加工材料带回家进行加工,然后验收按件计费。

渠县是人口大县,人力资源丰富。随着轻纺服饰产业的蓬勃发展,轻纺服饰产业线由点及面,从渠县经开区一家家企业向全县镇、村延伸,为乡村产业车间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车间务工+家庭做工”“企业+车间+农户”为特色的共富工坊模式在全县悄然兴起。

同时,共富工坊“来料加工+订单生产”“按件计酬”等方式,在方便村民在家门口务工的同时,也推动了企业由单一的驻点招工到面上劳动力分布精准招工的转变,进一步缓解了企业劳动力短缺难题。

“该模式不仅促进了村民增收,也盘活了镇、村一些农房、仓库等闲置资产,一举多得。”渠县县委书记王飞虎坦言,开展共富工坊建设,点燃乡村共富新“引擎”,是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举措,在盘活农村劳动力的同时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也促进了群众足不出户实现增收。

为持续做大做强共富工坊这一特色品牌,渠县以稳岗位、扩就业、提技能、促增收为抓手,结合产业、资源等方面优势,目前已发展共富工坊80余家,解决群众就业1万余人,群众户均年增收1.2万元。

传统技艺助增收

“不点火、不冒烟,看着电视做草编;不出门、不出院,轻轻松松把钱赚。”这是渠县龙凤镇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在这里,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群众聚在一起,边拉家常边做草编……

草编是当地的传统手工技艺。渠县草编传承人余传明说,小麦收获后,不起眼的小麦秸秆在村民眼中也成了宝贝。他们将小麦秸秆筛选后,编织成草编,用以制作草帽。对比传统的秸秆处理方式,发展传承草编技艺不仅变废为宝,而且还能“点草成金”。

80多岁的村民陈广哲说,龙凤镇家家户户都会编织草编。趁着空闲,她每天至少可以编3条,按每条6元计算,每月坐在家里也可以挣500多元。

由于以前全靠手工编织,一个人编一顶草帽,要一整天才能完工。“现在不一样了,有了机器帮忙,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余传明说,在编织好草帽“边边”的情况下,一台机器一天可以制作400多顶成品草帽。

为此,龙凤镇按照“支部+协会+编织户”的运行模式,发展草编专业户300余户,带动手工编织技艺的妇女群体、失业待业妇女和残疾妇女2000多人,将草编产品也从单一的草帽,延伸出蒲扇、提篮、枕套等高品质草编工艺品,年人均增收5千余元。

传统老手艺,富民大产业。目前,龙凤镇已发展小麦面积3千余亩,“龙凤草编”已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镇发展草帽厂20家,年产草帽380万顶,年产值3千余万元,带动6千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走出一条变废为宝的产业发展新路。

此外,渠县还依托“渠县刘氏竹编”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大做强竹编产业,使得渠县从代代相传的“指尖技艺”,完成向促进乡村振兴的“指尖经济”的转变。(杨东)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于 2023-9-19 15:48: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祝做大做强才是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