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央媒看四川|探访三苏祠:老井、古树、松鼠与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23 15: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近日,一年一度的“寿苏会”又在苏轼家乡四川省眉山市举行。苏轼家乡的人们与世界各地赶来的苏学专家、“粉丝”们汇聚三苏祠博物馆,共同表达对苏轼的敬仰与追思。

1月18日,人们在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的三苏祠博物馆参加“寿苏会”活动。新华社发(三苏祠博物馆供图)

三苏祠博物馆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的故居。同时,三苏祠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8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三苏祠“文化遗产保护荣誉证书”。

三苏祠内的景点很多,其中有一口苏宅老井,为保存至今的苏家遗迹之一,虽历经千年,井水依然丰沛清澈。由于这口井水“喝”出来三个大文豪,慕名而来的学子络绎不绝,都想沾沾文气,于是工作人员每天早晨便打上一桶井水,置于井边。记者看到,年轻的学子还有家长带着的幼童排队在井边,轮番取桶中水洗手,以沾“文气”。

苏轼爱荔枝,三苏祠中名木古树很多,但荔枝树独有一株。在这株荔枝树边,陈列着一株荔枝枯桩,虽已枯死,但其势仍在,名为“苏宅丹荔”。

“苏宅丹荔”为苏轼离开家乡时,友人盼其早归而植。苏轼曾作《寄蔡子华》诗:“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这株荔枝树历经近千年,于20世纪90年代枯亡。工作人员将根茎保留,打磨上漆就近陈列,并在原址补种一株,以表怀念。

这是1月18日拍摄的三苏祠博物馆景色。新华社发(三苏祠博物馆供图)

博物馆工作人员轩园告诉记者,“苏宅丹荔”虽成绝唱,但其身影曾在1987年版《红楼梦》电视剧中出现过。作为无声的见证者,这株寄托着苏轼心中遗憾与乡愁的古树,被现代影像技术记录下来,巧合地与另一部中国文化瑰宝结缘。

三苏祠的松鼠很有名,走进三苏祠,很容易看见房檐上、树枝间灵动穿梭的松鼠们。令博物馆工作人员们“头疼”的是,这些“邻居”每到夏天便肆无忌惮地大吃园内荔枝,而为顺利开展“东坡品荔会”等活动,工作人员们不得不拿起长杆,打响“荔枝保卫战”。

其实,人们并不想真正伤害这些“邻居”,久而久之,松鼠们根本不怕人,经常在游客肩头跳来跳去。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甚至连三苏祠内的猫,也不会伤害它们。

三苏祠内的猫数量不少,各有地盘。它们每天“趾高气扬”地在博物馆里四处巡视、嬉戏,有时站在地灯上,看上去像是“护园神兽”,惹人喜爱。

2017年秋天,轩园和同事给一只新来的橘猫取名字,想了好几个名字,一个一个地唤它,当叫到“苏小喵”时,它突然 “喵”地大叫一声,就这样选好了自己的名字。如今“苏小喵”长成了一只老猫,牙齿已经掉光,大家便用适合老猫吃的鱼罐头和软鱼干喂它。

这是1月17日拍摄的三苏祠博物馆里的猫。新华社记者 康锦谦 摄

在三苏祠,记者遇见一位正在打拓片的老师傅,洁白的生宣纸平铺在石碑上,喷水、蘸取朱砂墨、打拓……大约半小时后,一幅精美的苏轼画作便清晰地拓在纸上。

师傅名叫刘良勇,是书画修复师,今年是他在三苏祠工作的第40个年头。在古籍、字画中与苏轼对话几十年,刘良勇深感于苏轼开朗豁达、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他说,做人应如此,修复古籍字画也是如此。

“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能从你的诗词人生际遇里重新感受人生,你在后人的品读中一遍遍地重新鲜活起来。”一封留给苏轼的信札中这样写道。

虽过近千年,三苏文化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于 2025-1-24 10:53: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老井古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