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央媒看四川 | 海拔4000米处来了科技特派团——助力川西高原草旺牛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助力川西高原草旺牛肥

国家科技特派团成员吴哲(中)在察看燕麦长势,指导牧民制作青贮燕麦。

从四川省成都市向西驾车10个小时,才能到达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一路上,植被从树林变成草甸,山峦从绿色变为金色,天空越来越澄澈,视野越来越开阔,牦牛越来越多,直到海拔升至4000米,色达县到了!

正是秋分时节,记者跟随国家科技特派团色达团成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吴哲等人,来到了川西高原,零距离了解科技特派员如何在高原上开展科技服务,以及农业科技给高原畜牧业发展带来哪些变化。

让牦牛冬天吃上“草罐头”

秋日的高原,草色已经泛黄,山坡上的牦牛正埋头专心啃食着牧草,入冬后百草枯萎,那时候就不一定能吃饱肚子了。

燕麦还是一片碧绿,长到了齐肩高,麦穗饱满,已经到了乳熟期。吴哲正站在地边,向色达县霍西乡扎卡村牧民们演示如何制作青贮燕麦。

“先这样压扁,再切短,抽真空时茎秆里才不会留存空气。”吴哲把一小捆刚刚收割的燕麦摊在地上,把茎秆压扁,再用刀切成10厘米左右的短杆。这时天空飘来一片乌云,火辣辣的阳光顷刻间消失,下起了冰冷的雨。吴哲因缺氧而发白的脸庞,在骤然的寒冷中更加苍白了。手上的动作没有停下,吴哲把切碎的燕麦放进袋子中,撒上调制好的乳酸菌剂,把袋子抽成真空再封口,青贮燕麦就制作完成了。这些青贮饲料在真空状态下经历数月发酵后,就可以用来喂牛。

牧民们围在吴哲周围,认真观看了制作过程。“这个制作方法很容易学,我今年要把地里的燕麦都做成青贮饲料。”牧民塔尔波说。他家养了60多头牦牛,最近两年开始种植燕麦,以缓解冬季缺草的难题。

讲解结束后,吴哲还为牧民分发了青贮袋、真空机、添加剂等制作青贮饲料的设备工具。这些设备是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精心选购的。当地饲草种植面积大,但是牧民每天的用量少,青贮裹包机械难以推广,而袋贮技术则更为实用和灵活。青贮袋还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从而降低成本。真空机也非常小巧便捷,牧民可以单手拎到地里制作青贮饲料。

此前,当地习惯将燕麦晒干储备起来,但是由于受到高原降雨、降温的影响,干草晾晒时间长,容易发霉变黑,品质不佳。对牦牛来说,这样的干草只能果腹,没有营养,口感也不好。而燕麦青贮水分含量高,营养丰富,口感更好,是新鲜美味的“草罐头”,让牦牛在冬季也能吃到新鲜“蔬菜”。

自2022年成为国家科技特派团色达团的一员,吴哲一直在帮助当地提升饲草加工水平,探索适合高原高寒环境的青贮饲料制作方法。最开始,制作青贮饲料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冬季低温问题。色达县云端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每年入冬前会制作青贮饲料,存放到冬季,但是这些饲料很容易结冰上冻,无法给牦牛喂食,养殖人员眼睁睁地看着牦牛饿死,只能干着急。

吴哲在查看了该企业青贮饲料的情况后,建议按照高原气候特点来制作青贮饲料,降低水分含量,解决了冬季结冰的问题。当年冬季,该企业牦牛死亡率从17%降到不到2%,减少损失30多万元。“我们发现高原和平原不同,很多常规的技术在高原上行不通,所以一定要根据实际条件和需求来提供技术服务。”吴哲说。

从放牧养畜到种草养畜

色达县的牧民世代放牧养畜,但是随着人口增长、牲畜增多,草畜矛盾越来越突出,原有放牧模式难以为继。而要转变畜牧业发展模式,除了掌握饲草加工技术,还要解决饲草来源问题。

高原环境中如何种草,是摆在牧民眼前的第一道难题。土地要平整到什么程度、种子要下播到什么深度、行距要留到什么宽度,都会影响到饲草的生长状况。

第一年种植燕麦时,当地牧民和饲草企业就遭遇不小挫折,播下的燕麦长势不好,稀稀落落。到了第二年,科技特派团专家的到来,为种植过程提供了细致指导,当年燕麦种植大获成功。

燕麦种植成功后,当地开始探索种植更多饲草品种,如苜蓿、箭筈豌豆等,但也遇到了诸多挑战。

在甘孜州天珍传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饲草种植基地里,工作人员罗君柯正对着一片苜蓿地发愁。这片苜蓿今年刚种上,长到快有膝盖高,一眼看去满目葱绿,小小的叶片上闪烁着白霜融成的露水。

“这些苜蓿怎样才能安全越冬?”罗君柯问道。苜蓿是多年生饲草,种植后可以生长多年,每年可以收割2~4次。但是在高原上,冬季气温能低至-20℃,苜蓿越冬是一个挑战。

“苜蓿越冬通常采用灌冬水的方法,在越冬前用水灌溉苜蓿地,水结冰后把苜蓿覆盖起来,起到保温作用。灌冬水之前要保证地面平整,以免低洼处积水太多,导致苜蓿涝死。也可以铺上一层厚厚的秸秆或粪肥,那样效果更好。还要在越冬前给苜蓿施肥,让其根系储存足够的营养物质,更好地度过寒冬。”吴哲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种草要从头学起,养畜也要有新的方法。

长期以来,牧民们单纯依赖放牧养畜,牦牛生长发育缓慢、出栏周期长,养殖收益较低。为了提升养殖水平,科技特派团的专家在色达县探索研究牦牛季节性放牧营养调控技术。如果在纯放牧的情况下,牦牛在冷季饲草不足,会不断掉膘,而四川省林草科技创新团队“草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团队首席研究员张翔飞设计了“划区轮牧放牧+补饲+舔砖+暖棚”的方式,将牦牛日增重提升至302克,显著提升了牦牛生产性能,同时保护了草原生态。 

既是服务阵地也是科研前线

在色达县塔子乡,汽车沿着山路向上开,从水泥路到砂石路,再到没有路的草地,最终停在了山顶上的一处开阔地。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草地改良岗位团队队员韩富瑶下了车,目光投向远处,那里是研究团队选中的一处试验地。

眼前的一幕让她惊诧得快要跳起来,一个多月前还郁郁葱葱的饲草竟消失不见了,地上只剩下一层浅浅的草皮,与四周的野草地无异,一群牦牛正在那里悠闲吃草。优质的牧草吸引了从夏牧场归来的牦牛,它们把试验地里的草吃光了,韩富瑶和同事们无奈叹气,商量开展新的种植试验,并且要吸取教训,在试验地周围装上围栏。

对于科技特派团来说,这片高原是科技服务的阵地,也是科学研究的前线。过去几年,草地改良岗位科学家刘刚带领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在这里开展了各种研究试验,筛选出10个适合高原环境、产量高、品质好的牧草新品种,集成研发牧草高产栽培、草产品加工等配套技术。

色达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建设草原生态屏障、发展特色生态畜牧业、生产有机畜产品的理想之地。借助科技外援,色达县在鼠荒地、沙化地上探索“药—草”混播、“药—饲”兼用模式,实现了草原生态价值、饲用价值、药用价值,把鼠荒地改造为牧民“致富地”。

在科技特派团和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的支持下,色达县已经成为科研创新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四川省草科院色达分院建成,科学规划850亩科研用地,支持建立草原、牦牛、中藏药材等产业研究示范基地。四川省第一个野外观测站——色达草地生态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也成功申报,正在开展草地生态演替规律的研究。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于 7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科技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