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概况
多佛村出土的汉代青铜、青灰泥质印章共45枚,有汉立义行事印章、汉军假司马印章、汉军假侯印章、汉别部司马印章等四种类型汉代印章。其中,每类型印章仅1枚青铜印章,共4枚青铜印章,余为青灰泥质印章。
印章是我国古老的一种文化符号,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实物载体。印章在我国商代就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印章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普遍运用,秦统一全国后,印章的使用更加广泛,印章成为了当权者权益的法物和官方的象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地处米仓道支线平昌段的泥龙乡出土了45枚汉代印章,十分罕见,是研究两汉时期米仓道军事价值、商业繁荣和米仓道走向以及汉代印章运用的珍贵实物资料。
村民挖出“宝贝”
45枚汉代印章
1992年2月的一天,在地处米仓古道支线的平昌县泥龙乡多佛村,村民朱怀富在自家承包的土地上,挖出了“金子”。这个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了邻近几个山村。村民们纷纷到朱怀富家看“稀奇”。当地村社干部到现场查看后立即上报。接到报告后,平昌县文物管理所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了资料拍摄、记录等,初步确认这些出土物品为古印章。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向朱怀富进行了文物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朱怀富将出土文物一件不少的移交给了平昌县文物管理所,文物部门向朱怀富颁发了文物保护有功证书及奖金。
文物专业技术人员考证认为:多佛村地处米仓古道平昌段汉中方向通往达州、万源、渠县、营山、广安、重庆方向的一条古道支线,是汉代北方黄河流域通往南方长江流域的一条国家军事古道线路。此地出土的这些印章,或因当时国家或地方官吏经过此地,发生突发性战争;或因发生局部洪水、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或因官吏遭受匪患抢劫,为了更好的保护好这些印章等物品,官吏及随从将物品埋藏于此,考古学界称为“窖藏”、或遗落于此。
经省级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平昌县泥龙乡多佛村出土的青铜、青灰泥质45枚汉代“印章”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这批汉代印章在地下历经两千余年,保存完好,现收藏于平昌县文物保护中心。
汉立义行事印章——
青铜“汉立义行事”印章呈方形,纵2.6厘米,横2.6厘米,高2.4厘米,质量60克,顶部为桥形纽,字体为小篆,印文为“立义行事”字样。
“行事”一词最早出现于秦朝,初为武官的称谓。“立义行事”也是秦代早期军队对武将的称号。汉朝末年设“立军行事”,是军中下级军官的一种职务。其在军中行事职权处于“司马”之下。“立义行事”是汉代立义将军的下属军官。笔者认为,“立义”很可能是给予武将附和的名号,因“立义”这个词有奉行天下的含义,很符合武官的品行身份。三国时期明确设立“立义行事”这个官职,是延续汉朝的军事制度。其实,三国时期,“立义行事”在军队已没有实在意义和作用,仅是一个名号。然而,平昌出土的立义行事印章,证明了汉代“立义行事”低级军官奉诏出征的真实身份的存在和组成。
汉军假司马印章——
青铜“汉军假司马”印章呈方形,纵2.5厘米,横2.5厘米,高2.4厘米,质量60克,顶部为桥形纽,字体为小篆,印文为“军假司马”字样。
司马,是古代军队职官的名称。春秋以前,战争的方式主要是战车的列阵、对阵、冲锋等几种形式。战车是由马拉完成的,所以马的地位在军队中极为重要。“司马”一职是专门管理马匹的军官,在军中是非常重要的军中职位,“司马”作为西周国家军事行政部门的首脑政权机构的主要职官,主要管理军赋、兵役和军用物资,包括制定军赋标准、军需物资的征收、运送、调配、使用;组织军训、监督、军法执行等。军假司马为职官名,汉代始置,简称“假司马”。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又有军假司马、假侯,皆为副贰之意”。经查证可知,军司马加“假”字,有“代理”“试用”的意思,为军司马之副职。平昌出土的“汉军假司马”印章,证明了此次奉诏出征汉军的军官组成中有代理、试用或军司马副职军官的身份。
汉军假侯印章——
“汉军假侯”青铜印章呈方形,纵2.5厘米,横2.5厘米,高2.2厘米,质量60克,顶部为桥形纽,字体为小篆,印文为“军假侯印”字样。
军侯是汉朝军制中“曲”的长官,属于中级军官。汉军假侯又称汉假侯,古代官名。先秦时期,汉朝为“曲”的副长官,掌领兵。据《后汉书·百官志一》载:大将军营有五“部”,部下为“曲”,曲置军侯一人,俸六百石,掌领兵;又有假侯一人,为副贰。“假”是古代正式任命的前代理、试用期间的统称为“假”,又称“军假侯”。据《汉书·晁错传》载:“臣又闻古之制边境县以备敌也,使五家为伍,伍有长;十长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侯……。”古代国家对边境县实行军事编制,设伍、里、连、邑四级,一邑之长称假侯,又为假军侯。平昌出土的汉代军假侯印章,是汉代军队对军官的管理和边境县实行军事编制管理的珍贵实物资料。
汉别部司马印章——
青铜“汉别部司马”印章呈方形,纵2.4厘米,横2.4厘米,高2.3厘米,质量60克,顶部为桥形纽,字体为小篆,印文为“别部司马”字样。
汉别部司马,东汉设置,古代官名。据《后汉书·百官一·将军》载:“别部司马,官名,汉置,掌领兵征伐。大将军领兵五部(营),每部置校尉一人,军司马一人。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随时宜。”别部司马是某临时作战准将指挥官,比将军略低,可以勉强称为高级指挥官,别部司马其率兵士数目各随适宜,不固定。别部司马的地位略比军司马高一些,别部司马是大将军的属官,是军司马校尉临时抽调去统率一营的兵马。算临时升职,完成任务后官复原职。平昌出土的别部司马印章,是汉代军事编制、指挥的珍贵实物资料。
汉代印章文化艺术瑰宝
为米仓道研究珍贵实物
泥龙乡出土的这45枚汉代印章,均采用田字格,文字皆用小篆书体,其笔画趋于简直、方正。笔道圆浑,方折劲挺,文字章法严谨、工稳;其印文皆为白文,字形方正,省去边框,有温雅淳厚之感。
印章印面工整、浑穆圆润,雍容流畅,笔势劲直,具有威武之气概,印章上所刻文字皆为封号的职官,其功能为印信之印章。印章古拙质朴,堪称汉代印章文化艺术之瑰宝,极为珍贵。
总之,在米仓道支线多佛村出土如此数量众多的汉代印信印章,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米仓道在两汉时期的军事价值和作用的珍贵实物资料。同时,出土数量众多,类型独特的四种类型印信印章,而每种类型印章中仅1枚为青铜印章,余外四类为青灰泥质印章,至今在巴中文物界是一个未解之谜。有待进一步挖掘、寻找佐证资料,予以进一步探究,寻找其答案。(图片资料来源于平昌县文保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