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共达州市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12 15: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部署,中共达州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就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了重点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

党的二十大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了战略部署。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准确把握,认真贯彻,将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发展之本、强市之基、富民之要,筑牢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一)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坚定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自觉行动。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这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必须深刻领悟: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增强科技创新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国际影响力,构建大国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加快适应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的新要求,积极抢占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风口,加快建设具有达州特色、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全面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更好服务全省发展大局的生动实践。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紧扣建设经济强省目标,着力“扬优势、锻长板,促创新、增动能,建集群、强主体”,对加快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了系统部署。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巩固全省六大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本质要求,有利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是促进全省三次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加速四川向现代化经济强省全面跃升;是厚植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优势的坚实基础,有利于巩固全国经济大省和国家战略大后方地位。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服务并融入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切实把省委战略决策、重大安排转化为达州的实际行动,努力为全省经济发展大局作出更多贡献。

(三)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有效解决达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奋力建设“一区一枢纽一中心”的关键举措。达州要跨越发展,关键在产业,核心在工业,工业兴则达州兴,工业强则达州强。我们要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解决达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抓手,作为建设“一区一枢纽一中心”的必由之路,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州的必然选择,进一步鲜明“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工作导向,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更加奋发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积极的作为,引导生产要素向产业聚集、优惠政策向产业倾斜、人才资源向产业汇聚,带动全市经济变道超车、跨越发展。

二、加快建设服务国家全局融入四川布局体现达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达州是四川经济大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时期,必须主动对接国省产业导向,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特别是全省产业布局,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州夯基筑本。

(四)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定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深入贯彻市第五次党代会“157”总体部署,发挥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坚持“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聚焦万达开天然气锂钾综合利用集聚区建设,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和重点产业提质倍增、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工程,着力培优扶强一批支柱企业和先导产业,加快建设千亿级产业、千亿级园区、百亿级企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

(五)方向路径。坚持大资源开发、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大科创引领、数字化赋能、园区化承载、绿色化发展“四大三化”突破路径,持续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塑造未来产业,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突出大资源开发,始终将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推动天然气、锂钾两大万亿级资源就地高效转化,实现“资源产出地”向“产业崛起地”跃升。

——突出大企业带动,始终将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主体,招引培育发展动能强、市场潜力大、带动效应好的龙头企业、头部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以大企业推动大产业发展。(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突出大项目支撑,始终将产业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放眼长远谋项目、千方百计引项目、全力以赴建项目,以项目大突破支撑产业大发展。

——突出大科创引领,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有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对现代产业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大创新驱动产业大发展。

——突出数字化赋能,始终将数字赋能作为产业转型升级、企业蝶变壮大的必由之路,推动实体经济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全市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突出园区化承载,始终将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主载体,统筹园区提档升级和扩区调位,强化园区基础配套和要素保障,推动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形成产业、企业、技术、人才和品牌联动协同的综合竞争优势。

——突出绿色化发展,始终将绿色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理念,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链条和集群,持续提高全资源全要素综合利用效率,有效提升产业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六)主要目标。到2027年,产业集群化程度、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特色更加鲜明、结构更加优化、技术更加先进、内生动力更加强劲,培育形成3大千亿级主导产业、3大千亿级园区、10大百亿级企业,基本建成万达开天然气锂钾综合利用集聚区、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强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高端制造业占比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进一步增强,水电气路网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全面覆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现代农业强市建设取得新进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三次产业融合程度显著提高。

到2035年,制造强市、农业强市、服务业强市基本建成,形成一批深度对接国内国际“双循环”、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辐射带动川东北渝东北、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体形成,三次产业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走在全省前列,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七)发展重点。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实施重点产业提质倍增工程,培育“3+3+N”现代产业集群,引领达州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能源化工产业。依托天然气、锂钾、硫磺等优势资源,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推动资源就地转化利用、产业沿链集聚耦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龙头链主企业培育,重点聚焦天然气精细化工、锂钾化工、磷硫化工和高效清洁能源,推动基础化工原料向化工中间体、精细化学品和优质终端产品延伸发展。到2027年,建成全国最大磷酸盐生产基地、全国钾肥战略保供基地、四川重要高效清洁电力保障基地。

——先进材料产业。突出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主攻方向,聚焦微玻纤维、玄武岩纤维、苎麻纤维等发展纤维先进材料,聚焦建筑型材、铸造管材、高导铜材等发展金属先进材料,聚焦新型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发展锂电先进材料,聚焦电子玻璃、新型显示等发展光电先进材料,不断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到2027年,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高性能纤维材料基地、锂电材料先进制造基地。

——农产品加工产业。立足全市各类农产品基地和农业园区,突出绿色、富硒特性,贯通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品牌培育链条,引进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围绕粮油、果蔬、茶叶、畜禽制品、食品饮料、预制菜、浆纸一体化等,构建创新能力强、生态底色足、联农带农紧的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到2027年,建成国家粮猪供给战略保障基地、国家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主动承接成渝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及技术创新,重点发展智能高端设备制造、汽车零(配)件制造、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制造、通用航空器制造等,延伸发展智能铸造产业链。到2027年,建成万达开绿色智能铸造中心、成渝地区汽摩配套产业集聚地、西部通用航空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依托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等平台,重点发展智能终端、光电显示、计算机零部件、电子元器件、云计算与大数据等领域,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特色中小企业为配套支撑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到2027年,建成成渝地区重要智能产品配套基地。

——轻纺服饰产业。把握轻纺服饰产业“二次转移”和市场“消费升级”发展机遇,着力招引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构建纺织原料、纺纱、织布、印染、成衣生产、品牌管理全产业生态链。到2027年,建成西部服装服饰引领区。

在强力推进“3+3”重点产业提质倍增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国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自主培育与对外招引、重点发展与多点开花,加快推动医药健康、绿色建材等迈入百亿级产业。同时,紧跟全球产业发展方向,前瞻布局产业新领域新赛道,着力培育一批百亿级新兴产业。

(八)空间布局。坚持区域布局引领产业布局,推动各地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分工、联动协同,打造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县域产业体系,构建“双园驱动、多点支撑”的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双园驱动”:以达州高新区、达州东部经开区为主体,以国家高新区、国家经开区创建为路径,加速引进新项目、攻关新技术、研发新产品、筑强新支撑,打造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达州高新区重点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和通用航空,建成万达开区域创新中心主引擎和西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新高地,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达州东部经开区重点聚焦钢铁及配套、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及化工,打造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和万达开产城融合新示范,成功创建国家经开区。

“多点支撑”:以各县(市、区)产业园区为载体,立足资源优势、着力招大引强、实施创新引领、加快建圈强链,打造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多支点。通川区重点聚焦农产品加工、医药健康和智能装备制造,打造川东北食品医药、智能装备制造创新发展先行地。达川区重点聚焦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和清洁高效电力供给,建设全国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制造高地。万源市重点聚焦清洁能源、绿色建材、中药材和富硒农产品加工,培育壮大文旅康养产业,争创国家生态价值转换示范区。宣汉县重点聚焦能源化工和先进材料,加快优势资源就地转化利用,建成全国新能源新材料综合利用示范区。大竹县重点聚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和苎麻新材料,打造重庆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配套基地。渠县重点聚焦轻纺服饰和农产品加工,建设西部轻纺时尚之都。开江县重点聚焦电子信息和农产品加工,打造万达开光电产业集聚区。

三、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推动新型工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引擎作用,统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工业项目和工业园区,做大做强市场主体,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加快建成万达开天然气锂钾综合利用集聚区。

(九)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持续做大做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优势产业,推动资源优势形成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突出优势资源就地转化,推动天然气增储上产和锂钾卤水工业开采,促进纤维材料迭代升级,做大做强瓮福化工、玖源化工、正原微玻纤、炬原玄纤等骨干企业,实现龙头引领、链式发展、品牌提升。突出新技术攻关和新工艺运用,围绕绿色化工、纤维材料、金属延压等重点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基础软件发展水平提升,制定产业链补链强链计划,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项目,解决“卡脖子”问题和产业化瓶颈。突出首台(套)重大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基础突破与应用提供服务。突出优势产业质量和品牌建设,开展“达州制造”质量提升行动,推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联动提升,不断增强“达州制造”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十)推动新兴产业抢滩布局。紧盯先导产业、未来产业,抢占新风口、开辟新赛道、打造新模式,推动全市新兴产业裂变式、爆发式发展。研究制定新赛道产业行动方案,超前超常开展“招高引新”,高质高效配置要素资源,大力发展硅基新材料、智能检测装备、丘陵山区智能农机、高端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现代中药、预制菜、新型竹产业等产业新赛道,抢先参与到“新大件”产业布局中去。深入研究科技革命、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围绕未来产业新风口,积极谋划布局无人机、服务机器人、高端电子化学品、智能终端等产业,大力拓展无人机制造和示范应用场景,打造无人机产业集群,培育未来产业新增长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逻辑,创新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数字制造、订单式制造等产业,助力企业持续优化工艺流程、改进管理服务、提高运营质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县域、园区为单元系统梳理“制造基因”,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助力新兴产业建圈强链。

(十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决避免把传统产业当作“低端产业”,甚至简单退出的误区,坚定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路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新迭代。支持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应用,促进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转型。支持钢铁、化工、建材、轻纺服饰、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选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实施自动化数字化改造,实现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全面推行技改提级和绿色制造,健全节能减排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机制,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实施单位能耗下降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措施,推进绿色工厂、绿色车间和循环园区建设,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体系,实现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大力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制造业+旅游”“制造业+现代农业”“制造业+新业态”等融合发展。

(十二)努力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化工业项目策划、包装和储备,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省重大项目名单。围绕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做好项目储备,分类建立工业投资项目库、转型升级项目库、重大技改项目库等,对入库项目重点支持、精准服务。分类制定工业领域国省市重点项目、政府投资项目、产业投资项目推进计划,加强后续跟踪服务,着力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投产达产率。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扩大企业投资领域,不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积极拓宽工业项目融资渠道,做好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企业债等项目资金争取,强力提振工业投资。全面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浙江正凯先进智造产业园、蜂巢能源达州锂电零碳产业园、方大达钢搬迁升级、万达开绿色智能铸造产业园、江西赣锋锂业基础锂盐、广东美联新能源及高分子材料、四川金海马化工新材料、国家电投川东北高效清洁煤电综合利用一体化等百亿级产业项目建成达产。

(十三)实施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工程。不断优化产业园区要素配置,高质量打造工业发展主阵地。坚定推进“双园驱动”战略,按照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群要求,加快完成斌郎、麻柳省级化工园区认定及通用航空飞行许可证认定。加快各县(市、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功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支持达州普光化工园区扩区调位。围绕重点产业,制定园区产业延链补链实施方案,引导园区企业加强产品耦合和产能合作,积极融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促进产业上下游分工协作、互利共赢。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协同发展,开展第三批川渝合作示范园创建,打造万达开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共建万达开绿色智能铸造产业园。积极探索以“飞地经济”模式开展园区合作,联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严格把控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等关键指标,规范标准化厂房建设管理,更多向实体企业倾斜,依法依规推进低效闲置土地清理腾退,提升园区环境容量、能耗水耗等集约高效利用水平。

(十四)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聚焦“3+3+N”现代产业集群,持续做大做强市场主体,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区域拉动力强、行业竞争力强、财税贡献能力强的“三强”企业。实施“贡嘎培优”省市县联动行动,鼓励大企业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供应链创新链,促进优质企业加快发展。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着力培育一批行业“单项冠军”、瞪羚企业。深入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行动,“一企一策”提供上市辅导和政策支持,加快炬原玄纤、兆纪光电、东柳醪糟等企业上市步伐。大力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及功能性、区域性总部。深化与央企、国企等合作,支持来达合资组建子公司。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深度参与“3+3+N”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引导国有资本更多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挥民营企业主力军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布局产业链、创新链、产品链,培育更多四川民营企业100强。支持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开展并购重组、实施股权合作、组建产业联盟等形式,增强资本实力和辐射带动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坚定不移实施融合发展战略,推动现代产业高水平协同

准确把握现代产业体系相融共促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完善融合发展机制,拓展融合发展空间,着力构建“三产”联动、数实融合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十五)促进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大力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成渝地区现代农业强市。做实生产供应链,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持续擦亮“全省粮食产量第一”金字招牌,推进水利、生产道路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现代农业“9+3”产业体系,高水平规划建设国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着力构建多元化农产品供给体系。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深化农业专家服务新型经营主体改革,开展农技人员下乡服务,促进生物技术与种业振兴创新融合,建好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加快建成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天府菜油”示范基地。做强精深加工链,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工程,围绕粮油、果蔬、茶叶、畜禽、苎麻、中药材等重点优势农产品,招引一批行业龙头和潜力新秀企业,打造特色农业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的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做优品牌价值链,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山食荟”建设,整合培育巴山青、达州贡米、达州脆李等行业品牌,重点培育川汉子、东汉醪糟、宕府王黄花、旧院黑鸡、开江小龙虾等产品品牌,形成“1+N+N”品牌体系。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推动形成工农互促新局面。

(十六)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合发展。积极培育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探索特色融合发展路径,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支撑、高效协同。积极争取“两业融合”试点,大力发展委托制造、品牌授权、创意设计等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企业向服务环节延伸、服务业企业向制造领域拓展。大力发展制造业物流,以建设东出北上国际陆港枢纽为抓手,围绕“3+3+N”重点产业物流需求,大力发展网络货运、供应链物流等新业态,统筹布局物流园区、铁路货场、铁路专用线等重大物流功能设施,提升班列运行质效,拓展工业品物流专线,加快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不断提高现代物流服务能级。大力发展制造业金融,创新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体制机制,引导市属金融机构开展制造业融资专项行动,争取国省产业基金直投达州重大产业项目。推动制造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创新孵化、检验检测、研发设计、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业,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旅游”融合发展,深度挖掘绿色厂区、智能车间、产业园区、工业遗产等工业文化底蕴,打造一批工业旅游景区和示范基地,促进文化旅游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支持优特“达州造”产品融入消费新场景,打造提升特色商圈、特色街区和商业综合体,加快布局专业市场群,规划建设空港汽车贸易产业园,做强省级区域中心消费城市。

(十七)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全面建设数字达州。抢抓“东数西算”工程国家战略新机遇,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城市和直连国家一级骨干网建设,打造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着力发展“数据+”“算力+”“智慧+”三大产业,培育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打造数字经济百亿级核心产业集群。建好数字经济发展平台,持续推进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建成若干城市内部数据中心,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制定重点行业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大力开展智能工厂、智慧车间、智慧园区示范建设,创建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助力全市先进制造业提质倍增。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金属冶炼、能源化工等产业智能化改造,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搭建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培育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持续扩大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规模,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DCMM贯标企业,打造一批“智慧+”“智能+”数字应用试点场景。

五、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科技创新高效能转化

坚持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突出重点产业方向集中布局一批高端创新资源,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八)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融入成渝科创走廊,高质量建设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围绕天然气、锂钾、纤维材料等重点产业和优势资源,创建一批国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和重大科研平台,加快推进达州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建设,提升玄武岩纤维厅市共建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支持玄武岩纤维实验室培育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强玄武岩纤维产业研究院和大学科技园,全力申建海相锂钾资源开发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四川文理学院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支持能源化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专业化园区,布局建设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创新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布局建设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依托达州高新区、达州东部经开区、各县(区)经开区及农业科技园区等载体,新建一批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建成国家天然气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国家绿色低碳产品检验检测集聚区。

(十九)加快产业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坚持产学研用融合推进,聚焦“3+3+N”重点产业,系统梳理形成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基础领域需求清单,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模式,用好用活天府科技云平台,布局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对接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推进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与产业化开发。积极引进成渝地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地知名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在达州设立分支机构或技术孵化中心,带项目、带技术、带成果来达转化。探索“互联网+”“本地注册+异地孵化”“离岸孵化”等新型孵化方式,积极在成都、重庆、浙江舟山等地建立异地孵化器,创新利用市外科创人才和资源。深化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

(二十)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人才、政策、服务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扩容倍增”及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行动,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场地,组建研发队伍,增购更新研发设备,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级,推动创新成果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主动融入全省“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设,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牵头组建联合创新体,积极融入国内外产业创新网络,吸引产业链中小企业参与联合创新活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企业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以产品迭代抢占前沿市场。

六、不断夯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支撑

合力做好政策、项目、机制等集成创新,全面激发改革开放活力,持续优化综合环境,不断提升要素保障,夯实全市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二十一)布局适度超前基础设施。统筹产业发展所需,着力构建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的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交通基础,深化“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加强市域路网前瞻研究论证,争取更多骨干交通项目过境达州,加快西达渝高铁、成达万高铁、开梁高速、达开快速等项目建设,着力推进成巴万高铁、达万铁路扩能、城宣大邻高速、南大高速、达万直达等前期工作,协同建好万州新田港,加快建设陆海互济、多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增强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断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电力基础,统筹推进全市电力“源网荷储”合理布局,加快推进川投燃气二期等项目,加强输电通道建设,更好保障产业用电安全。不断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供水基础,加快现代水网建设,持续完善供水、调水、污水处理等水资源基础设施,提升现有设施运行水平,强力推进城镇污水治理两年攻坚行动,加快引水入竹、川渝东北水资源一体化配置等项目建设,提升产业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不断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信息基础,完善网络、数据、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持续推动“万达开先进计算中心”扩容升级和城市大脑升级迭代。不断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流通基础,提升四川东出铁水联运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达州班列、中欧班列达州专列和中老铁路货运列车运营能级,畅通国际物流服务大通道。

(二十二)推进更高水平改革开放。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坚持改革赋能产业发展,着力推进“招商引资事前评估评价”“多测合一”“拿地即开工”“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免申即享”等利企赋能类、助企纾困类改革。持续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纵深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落实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切实做好达州高新区集成授权改革试点,深化国资国企“三级架构”改革,以改革破解现代产业发展难题。坚持开放赋能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对外开放政策先行先试,建好用好东出北上国际陆港枢纽、自贸区协同改革先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推动建设一批国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成功申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争取获批海关监管场所,着力打造外资外企投资高地。鼓励引导工业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带动上下游企业“结伴出海”,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实施产业招商提质扩量工程,聚焦“3+3+N”重点产业,推行“园区+基金”“国资领投”等招商模式和“中介招商”“并购招商”等招商方式,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国内外优强企业。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强与国内重点区域和万达开、川东北等毗邻地区产业合作,建设一批产业链整体转移或关联产业协同转移集中承接地。

(二十三)强化扩容提速要素保障。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集聚,打造区域最优要素供给体系,使各类资源要素发挥更大效能。强化用地保障,坚持“凡用地、先挖潜”,创新工业用地管理模式,健全产业用地多主体多方式供给制度,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全面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强化用电保障,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直购电、富余电量、留存电量市场化交易,争取水电消纳、战略长协等省级电价优惠政策,探索绿色高载能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电力支持政策。强化用气保障,加快渡口河—七里北等新增产能建设,加强海相深层页岩气勘探,争取留存指标和价格优惠,降低工业用气价格。强化财政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探索设立现代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统筹整合各类产业奖补资金,支持“3+3+N”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做大做强、园区提档升级。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优化简化出口企业退税流程。强化金融支持,完善财政金融互动政策,支持制造业企业中长期贷款,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产品和服务。强化环评服务,推动“两高”企业提标改造腾退环境容量。强化用工保障,完善园区企业职工通勤、子女入学、劳动权益维护等配套支持政策。建立要素保障全市统筹机制,统筹全市工业用地指标、能耗替代指标、环境总量指标,对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予以优先保障。加大要素保障差别化政策向上争取力度,争取省级单列支持或集成授权。

(二十四)构建重商亲商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降本增效为导向,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全面实施项目建设效率革命,健全落实规划、环评、能评、安评、用地高效便捷审批制度,深化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开展进园区、进企业、送政策、送服务“双进双送”活动,实现保姆式服务、精准式帮扶、专班式包联,助力经营主体发展提速增效。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建立公平公正的产业准入条件和市场竞争秩序,支持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在人才引育、创新研发、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同等支持。推动高质量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切实杜绝清单外的乱收费项目,坚决打击“吃拿卡要”等干扰企业生产经营的行为,健全清理拖欠账款长效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建好用好信用体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政府承诺事项兑现办理等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桥梁纽带作用,让企业家放心创业、专心发展、安心经营。

(二十五)创新近悦远来人才机制。创新落实人才引培政策,建好用好人才导航系统,加强产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产业人才培养引进行动,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销售到管理的人才培养引进体系。实施高精尖人才引培计划,探索“人才飞地”引才模式和政企人才互动机制,建立人才跨区域流动机制,柔性引进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升计划,通过培训深造、大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打造职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实施产业工人队伍培养计划,积极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推动在达高校围绕“3+3+N”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置一批新的学科专业,深化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改革,培育壮大产业工人和巴渠工匠队伍。积极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支持创建国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巴渠产业大军。

(二十六)强化产业发展组织保障。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定期分析研判和专题研究制度。建立市领导牵头、市级职能部门负责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小组,健全各县(市、区)“一把手”抓产业发展工作机制,以“责任制+清单制”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产业安全预警应急机制和政策实施反馈机制,健全现代化产业统计监测体系、评价体系、安全监管体系。注重目标管理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绩效管理,完善以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围绕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细化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鲜明正确用人导向,注重在产业发展主战场培养、检验和选拔干部,激励干部摒弃惯性思维、惰性思维,切实培育和树立创新意识,大力倡导创新做法。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干部推动产业发展撑腰鼓劲。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大抓产业、大兴产业的浓厚氛围。

来源:达州日报社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于 2023-7-15 20:07: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决定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