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卓嘎:家是玉麦 国是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3 1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21110879.jpg



2021年6月29日,身着藏南地区传统藏装的玉麦乡原乡长卓嘎站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她荣获了“七一勋章”。卓嘎1996年入党,她是爱国守边精神的传承者,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坚定信念,扎根祖国边陲,谱写了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与时代赞歌。她先后荣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时代楷模”等称号。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海拔3650米。玉麦美丽,能与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媲美,但山陡路险,时常大雪封山。玉麦富足,印度洋暖流带来了充沛的雨水,这里草木茂盛,空气清新,是一片多年形成的原始森林区。然而,这里一年四季雨水多,日照时间少,加上土壤原因,不适宜农作物生长,使得这片土地上无法长出粮食作物。



这是中国的国旗,比生命还宝贵



从拉萨到玉麦,直线距离500多公里。从拉萨出发到山南市的泽当镇,再到隆子县,然后到扎日乡曲松村,从曲松村到玉麦乡还有33公里的山路,其间需要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日拉雪山。站在雪山顶上,可以看到层层叠叠的高耸山峰围着一个小小的河谷,河谷间的平坦地带,就是卓嘎一家坚守了一辈子的地方——玉麦乡。姐姐卓嘎出生于1961年,妹妹央宗出生于1963年。姐妹俩都是共产党员,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的牧民。



卓嘎家原来以牧业为主,他们吃的粮食需要从海拔5000多米的日拉雪山外运进来,当时玉麦乡离最近的公路有40多公里,每运一次粮食,都要穿越一片沼泽遍地的原始森林,翻越日拉雪山,再走过一个陡峭的山谷。每年冬季这里大雪封山,所以入冬之前,卓嘎的父亲桑杰曲巴会从隆子县把物资运到日拉雪山下的曲松村,然后赶着马翻越日拉雪山,把物资运到玉麦乡,其间经常有马匹跌落到深不可测的玉麦河谷。



卓嘎带着山南特有的口音,用藏语讲起了那段日子。那时,玉麦乡只有他们一家三口守着这里的疆土。那唯一的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通过放牧,父女三人守护着祖国的疆土。这里有苍莽林海和无边的草场,是一个美丽富饶 的地方。



一天,姐妹俩看到阿爸找出红布和黄布,又剪又缝。卓嘎想,阿爸一定是要给她们缝制新衣服了,阿爸以前当过裁缝。卓嘎说,她们眼看着阿爸穿针引线,绕着红布的四边缝下来,接着又从黄布上剪下几个看似像花又不是花的布,精心地缝制到红布上。一块火红的布上,四颗小星围着一颗大星,比春天最红的杜鹃花还鲜艳,比秋天最黄的树叶还金黄。阿爸将亲手缝制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牢牢地插在了屋顶。那一天,中国的一个小小角落上,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桑杰曲巴告诉孩子们:“这是我们中国的国旗,比我们的生命还宝贵。”后来,桑杰曲巴不再制作国旗了,他每年都会买回来崭新的国旗。飘扬的国旗,让卓嘎姐妹懂得:国家,就是五星红旗,就是脚下的土地。守护好祖先留下来的这片牧场,就是守卫国家。“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是共产党员桑杰曲巴给孩子们最刻骨铭心的教育。



时光荏苒,姐妹俩出落得像格桑花一样美丽。在藏语中,“格桑”是“美好时光”“幸福”的意思,格桑花也叫“幸福花”,寄托着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



姐姐卓嘎性格腼腆,乌黑的眼睛会说话,妹妹央宗身材高挑。卓嘎跟阿妈学会了竹编手艺,央宗从阿爸那接过了劈柴的斧头,姐妹俩成了父母的好帮手。



对于姐妹俩来说,山外的世界是精彩的,山中放牧的日子是快乐的。春天,卓嘎和央宗帮着阿妈给母牛接生。夏天,她们一边放牛,一边采野花、采野果、编花篮。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一家人为冬天做好准备。大家忙着挤奶、打酥油、做奶渣、编竹器,以便在大雪封山前运出山外,换回生活必需的青稞、盐巴和砖茶。冬天,是欢聚的时刻。虽然条件艰苦,但阿爸还是想尽办法满足卓嘎和央宗的小心愿,糖果、新衣裳等藏历新年所需要的东西,早早就准备好。平时不舍得吃的大米和面粉,也化作了难得一见的美食。



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更是祖国的土地



玉麦的雨渐渐变成雪越积越厚,日拉山被冰雪覆盖。央宗还记得,自己15岁那年的冬天雪下得特别大,12月底,阿妈生病了。阿爸把虚弱的阿妈抱上牛背,顶风冒雪硬闯日拉山,但阿妈再也没有回来。从此,只剩下他们一家三口,阿爸既当爹又当妈,更是一乡之长,姐妹俩是仅有的乡民。从那时起,山外人把他们一家叫“三人乡”。



放牧,就是对国土最好的守护。为此,一家人在冬季会特意把牲畜赶到玉麦南面的山谷里。冬天的南面山谷,森林遮天蔽日,松涛阵阵,松萝随风飘荡。丛林中的巡山路上,看到自家牛儿的蹄印,踩到自家的牛粪,心里踏实又亲切。



20世纪90年代末,靠着人背马驮,阿爸在家门口装上了太阳能发电装置和电视信号接收器,玉麦乡亮了。卓嘎记得,自从有了太阳能,如果天气足够好的时候,还能看上一两个小时的电视。卓嘎更记得,阿爸最爱看的是新闻节目。阿爸有两个心愿:一个是通公路,另一个是有医生。



1987年,年老体弱的桑杰曲巴从乡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卓嘎当了乡长。山上的杜鹃花谢了又开,山下的竹子长了一茬又一茬。玉麦的喜事也多起来了。1996年,两户人家从扎日乡回迁到玉麦乡,隆子县也向这里派了两名干部,玉麦由此告别了“三人乡”。这一年,卓嘎、央宗姐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玉麦有了乡党支部。



到1999年,玉麦乡已发展到5户22人。同年,曲玉公路开工建设。自那年起,玉麦开始在一些重要的日子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那是乡亲们寄托爱国情怀的朴素方式。



2001年9月,桑杰曲巴最大的心愿实现了——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了。当第一辆汽车开进玉麦的时候,桑杰曲巴给这个“铁牦牛”献上了哈达。这一年,桑杰曲巴坐着“铁牦牛”去了梦寐以求的拉萨,卓嘎去了湖南韶山的毛主席故居。



2001年,玉麦乡已经有了5户人家25人了,有了边防派出所,有了小学和卫生院。也是这一年,77岁的桑杰曲巴在大雪纷飞的季节没有遗憾地走了。



临终时,桑杰曲巴把全乡人叫到床前。老人的遗言,至今让当时的所有人记忆犹新:“我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你们不要因为玉麦苦,更不要因为我走了就离开这里,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更是祖国的土地,一草一木都要看好守好。”



卓嘎说:“当时阿爸问,我们姐妹要是嫁出玉麦,那么谁来放牧守边?于是我们都嫁在了玉麦,向阿爸发誓,一生守在玉麦,让五星红旗永远在我们祖祖辈辈放牧的土地上飘扬。”



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日子,就像玉麦河水一样哗哗流淌。自从公路打通,玉麦的变化一天快过一天。党的十八大以来,玉麦乡家家户户的生活真的比蜜甜,各种惠民政策向这里倾斜。玉麦正在发生着变化。



“以前天冷的时候,河流结冻后乡里的供电就非常差,水流湍急的时候供电又会好起来。如果差一点,乡里五六天没电的话,可能就连电话都打不出去了。以前玉麦乡很多地方手机信号都覆盖不到,非常不方便。现在,我们不管到了哪里,完全不用担心联络的问题了,非常方便,真的是很幸福。”



谈起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卓嘎的嘴角总是不自觉地微微扬起,显得神采奕奕。在玉麦巡边的漫长日子里,时间在她的眼角留下了几道细小的皱纹,但那双眼睛亦如从前一样清澈。



2018年,卓嘎入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站在人民大会堂前,看到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我想起了阿爸亲手缝制的玉麦乡的第一面国旗,想起了玉麦乡的升旗仪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卓嘎说自己这辈子都忘不了任何一个细节:初到人民大会堂,就好像来到了母亲身边,就像是以前知道自己有这样一位慈祥的老阿妈,只是相隔很远,只能在远处默默望着她,想着她。



岁月如同横跨玉麦乡的那条潺潺河水,经久不息地流淌着。到2020年,曾经的“三人乡”已发展成了67户人家的边陲小康乡。巡边守边成为了大家的自觉行动,兴边富民成为了大家的美好期盼。索朗顿珠是玉麦乡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他毅然回到了玉麦乡。他说:“我是西藏大学旅游专业毕业的,玉麦开发旅游项目,这下可有用武之地啦。我们年轻一代的玉麦人,一定会当好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如今,走进玉麦乡,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崭新的藏式楼房、一条条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一个个炊烟袅袅的家庭旅馆、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一个美丽、富裕、文明的玉麦,在雪山的映衬下,成为边境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玉麦变了,不变的是玉麦人的忠诚与 担当。



站在日拉雪山,回望玉麦,是一片辽阔的牧场,牧场的远处是望不到边的原始森林。那是卓嘎一家几代人守护的土地,那里有无尽的资源和宝藏。一家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坚守,秉持的是“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坚定信念。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