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因每年这一天多为巳日而得名。历史上最有名的三月初三,当数王羲之兰亭雅集。在四川聊上巳节,就要从大诗人黄庭坚“复刻”王羲之的兰亭同款说起。
公元1098年的寒风中,忧心忡忡的黄庭坚踏入了戎州(今四川宜宾)的土地,彼时的他褪去“苏门四学士”的煊赫光环,以贬谪之身蛰居西南边陲。他在宜宾挣脱困顿,用满腹才情凿出流杯池,效仿久负盛名的古代雅集“兰亭”的意境,让“流觞曲水”的酒香浸透诗情。直至今天,每年三月初三前后,宜宾流杯池公园都要举行上巳节文化活动,续写千年雅集。
上巳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祓禊畔浴”,通俗点讲就是在水边进行的斋戒沐浴,以驱邪避凶。《论语》中最理想的诗意栖居——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正是暮春时节对上巳活动的描写。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在兰亭醉后狂书324个字,彻底把上巳变成了文化史的高光,让流觞曲水与饮酒赋诗成为庆祝标配。玩法很简单:文人雅士围坐弯曲的河道两边,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饮酒赋诗。
《兰亭集序》重塑上巳节的内涵,确立了诗酒唱和的雅集范式。到了唐代,又演变为宴饮与踏春的结合。新科进士的放榜日恰好在三月三日之前,上巳和考试一起庆祝,让长安的曲江宴热闹奢华,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直至宋代,上巳节依然是春日暖阳,叶嫩花初,文人赋诗,游人如织。
宋代以后,上巳节逐渐与时间相近的寒食、清明相融合,悄然隐入历史的褶皱。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卷(传唐褚遂良摹本,局部)

黄庭坚的流杯池与王羲之的兰亭一样,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窥见风雅。
延续王羲之的兰亭意境,黄庭坚在宜宾催科山下,利用当地天然石谷,人工凿出九曲石渠。自宋至明清,各朝名人纷至沓来,黄庭坚、杨升庵等历代名人雅士在流杯池留下书法石刻100余通,流杯池及石刻题记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巳节开辟了流杯池的九曲蜿蜒,也凿出了千年的文化河道。无数经典名篇在“一觞一咏”的幽情畅叙中诞生,完成了文心与山水的融合。黄庭坚初到宜宾,心如枯槁,给寓所取名“死灰庵”,可见他心情有多复杂。但宜宾奇异的山水与自然风光很快治愈了他,尤其当地的文人雅士对这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极为仰慕,大家时常分坐流杯池畔吟咏赋诗,让“死灰庵”很快变成了“任运堂”,黄庭坚的创作成就也迎来了晚年新的高峰。
上巳节的“遗产”流杯池,成为城市文化肌理的钢筋血肉,塑造着城市性格。尤其在宜宾,三江畔的流杯池,不仅让城市有“大江烹鲜”的豪迈,也滋养出“曲水寻幽”的雅趣。2024年8月13日,宜宾市颁布了首份历史文化遗产司法保护令,用于保护“曲水流觞”。对于这座酒香四溢的城市而言,这不仅是冷冰冰的古迹,也是跳动的文化心脏。
流杯池公园 图据宜宾文旅

由于上巳节早已与寒食、清明相融合,今天人们已经鲜少提及这个节日。上巳节在当代还有哪些价值?
上巳节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有力见证。虽然上巳已在汉文化中式微,但它依然保留在壮族、侗族、布依族、白族、黎族、苗族、畲族等众多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并且结合自身民族风情,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三月三民俗。尤其是与婚恋相关的习俗,成为少数民族三月三的重要内容。例如壮族的“歌圩”、瑶族的“耍歌堂”、侗族的“行歌坐月”等。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黎族三月三节”“畲族三月三”“布依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均榜上有名。
上巳节为城市提供了诗意的一角,也赋予了快节奏中“慢”的优雅。除宜宾外,四川眉山青神、成都望江楼公园均有流杯池、流杯亭留存至今。这种流觞曲水的形式,也见于全国许多城市。效率至上的时代,在流杯池临水而坐、静听花落水流声,无疑是治愈焦虑的一剂解药。

“2024望丛祭祀大典”在望丛祠举行,人气汉服爱好者“汉服爷爷”担任主祭参与活动 图据川观新闻
爱上传统文化的契机,也许只需要一个上巳节。今天我们探讨中国“情人节”究竟是哪一天,在七夕和元宵的选择之外,还有上巳节。这一天,少男少女着汉服、办雅集,自觉传承传统文化,也是在春日对美的展示。上巳节汉服出行,仿古人流觞曲水,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风尚,也在吸引更多人加入这个行列。2023年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自得琴社在流杯池畔弹奏《不染》,让更多人看到曲水流觞在现代肌体中焕发出的新生。
暮春者,春服既成。流水载酒,循着水声,让古老的文化范式成为不断流动的生活诗歌。

你对上巳节的了解有哪些?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徐语杨
编辑/郭书琼 梁庆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