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听说这一届的年轻人流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最近,“结婚登报成新潮流”话题登上热搜。


浪漫一点的,来个“愿赤绳系定,白头永偕”;古典一点的,写上“静女其姝,楚楚谡谡”;尽显搞笑男、搞笑女本色的,直接“诸位,吾婚,搂席,饮酒,速来”……当年轻人把他们“整活儿”的本事搞到婚礼上时,谁都挡不住。


为啥这一届的年轻人开始热爱“登报”这个复古操作?



每一届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化追求,结婚登报也是多元化婚俗的一种。集体婚礼、回村搂席、电视台点歌、旅行结婚……各种花样已经耍焦,也该轮到结婚登报了。一对新人根据自己的心意撰写充满个性的文字,赤裸裸地到大家面前“秀恩爱”,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一种新的社交方式。特别是对数字时代原住民的Z世代来说,复古就是新潮。

“纸短情长”的结婚登报有种庄严的仪式感。婚姻生活可以柴米油盐酱醋茶,但结婚的仪式感值得一生品味。用铅字向全世界“官宣”自己“名花有主”,让人不禁想要拥抱这份“稳稳的幸福”。报刊不能修改、永远留存的属性,更传达出一种理想婚姻的隐喻:已名花有主,勿cue。

书报承载的人文质感,有着无可替代的情感温度。相比于发得容易、忘得也容易的电子信息,铅字能带来更长久的回忆,有一种“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浪漫,值得珍藏和反复品味。纸张墨香带来的延迟满足感,是电子信息无法复制的。



为婚礼留些文字,是唐代诗人们都要“插一脚”的大事。在唐代“接媳妇”,不写上几句催妆诗,新娘子根本就不得化妆。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庚子科状元卢储娶亲,便用“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催女方出门。花轿进了男方家门,新郎官还得再来一首却扇诗,否则看不到新娘的脸。李商隐帮朋友写过:“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

结婚登报,见证了一段段的“爱情神话”。刊登结婚启事在民国时期也曾风靡一时,不少思想进步的社会名流,都曾通过这种方式宣布喜讯。郁达夫和王映霞、瞿秋白和杨之华、徐志摩与陆小曼等,都曾将结婚消息刊登在报上。有人打趣说:“民国人像是在报纸上谈恋爱。”2013年,上海图书馆还曾利用馆藏资源,为网友找到了外公外婆半个世纪前登载的结婚启事。

登报官宣这件事,东西方都在同频共振。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里,班内特夫人抱怨小女儿的结婚启事写得敷衍;张爱玲《倾城之恋》中,喝过洋墨水的范柳原也是登报宣布了与白流苏结婚的消息。直到如今,不少人还爱使用登报“官宣”:英国演员“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父母在《泰晤士报》登了声明,“卷福”的订婚才被曝光;纽约名流结婚如果不在《纽约时报》发告示,就叫“没面子”。



相比于几十年前,登报这件事更方便、更快捷了。新人们全程通过线上进行操作,定制、付款、校对、见报……之后就只用在家里躺着,等待报纸被快递上门,完全不需要跑到外面去“费腿”。

容易归容易,该注意的地方千万不要马虎大意。白纸铅字,能当一辈子的纪念,语言可以俏皮、搞笑,可以古典、唯美,但就是不能恶俗,更不能低级趣味。与此同时,新人们也别把自己的生辰八字、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悉数曝光,以免被心怀叵测的人利用,惹上麻烦。

社恐的朋友别害怕,朋友同事们的调侃玩笑都是祝福。面对大家的调笑,可能I人和社恐会觉得有点尴尬,但大家并无恶意,用轻松调侃的方式送上满满的祝福,坦然接受就好。结婚这个大喜事,谁管你是I人还是E人?

结婚的方式也许是给别人看的,而婚姻才是自己的。选择让自己舒服和快乐的方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是爱情最本真的模样。

图片


本期话题

结婚登报”这股复古新潮流,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


撰文/ 闫雯雯

编辑/梁庆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