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对川菜发展历来重视。近年来,四川先后出台了促进川菜走出去三年行动方案、川派餐饮服务业培育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推动川菜产业发展、品牌培育、市场拓展、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为什么还要给川菜立法?
作为该条例主导设计部门的四川省商务厅、司法厅等部门在深入调研后发现,川菜基础好、市场广、名气旺,但距离高质量发展却还存在痛点和短板。
“当前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呈现出阶段性、周期性、零散性的特点,有必要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将我省促进川菜发展工作中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加以凝练、固化,形成法规条文,为进一步推动川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不完全统计,川菜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发展至今全国川菜(含火锅)门店已超32万家,城市覆盖率达92.2%,排各大菜系首位。在海外60万家中餐厅中,川菜餐厅占比近三分之一。同时,川菜还素有“好吃不贵”的美誉,拥有广泛客源。红餐网大数据显示,川菜平均客单价73元,消费者对各地方菜系推荐率上,川菜以26.2%居首位。而在中高端市场方面“精致川菜”同样颇受市场认可,具有很强竞争力。
不过,川菜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比如部门协同机制还不健全、龙头企业培育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川菜产业是联动一二三次产业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商务、经信、农业、人社、文旅、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但以往相关部门都在职责范围内各自发力,协调联动还不够紧密,更没有从产业链角度来系统谋划。”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当前,川菜主体队伍总体呈现“小、散、弱”的特征,川菜在全国叫得响的连锁化正餐品牌屈指可数。“规模化标准化不足,有影响力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较少,是制约川菜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川菜正餐味型丰富、烹调方法多样,更依赖于厨师个人的烹饪技艺,菜品难以标准化。而相比之下,很多经营粤式早茶、湘菜小炒的企业提前进行了标准化布局,采取中央厨房+现场标准化操作的方式打造了虾饺、叉烧包、辣椒炒肉等爆款菜品。
此外,川菜在产学研、市场拓展等方面合力不够、动力不足;现有促进川菜发展政策以方向性引导居多,实实在在拿出真金白银的支持较少等等,都是需要破解的难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川菜立法要重点解决的方向。
在四川省人大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泓看来,“川菜29条”采取“小而灵”的立法思路,以“小切口”立法推动“大变化”,系统性对川菜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和谋篇布局。
比如,其中有7条聚焦促进川菜发展工作机制,主要解决川菜发展部门协调问题;有5条聚焦促进川菜产业发展,主要解决川菜产业完善链条和融合发展问题;有2条聚焦川菜人才培养,主要解决川菜人才供应及川菜技艺传承问题;有3条聚焦川菜文化传承弘扬,主要解决川菜文化保护和传播问题;有6条聚焦支持保障,主要解决川菜发展要素支撑问题等。
“去年9月提请一审,此次三审后正式通过,半年时间完成一部法规的出台,非常不容易,这也充分体现了四川推动川菜产业发展的决心。”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贺江华说。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2月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粤菜发展促进条例》,成为全国首个省级为地方菜系立法的法规条文。两部条例既有相似之处也各有侧重。比如:粤菜条例强调推动“粤菜师傅”工程高质量发展,以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在就业创业扶持方面着墨较多,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粤菜师傅”人才培育和激励体系。川菜条例更专注于川菜品牌培育和质量提升,通过完善产业生态链,促进川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发展重点方面,粤菜条例大力扶持连锁粤菜、粤菜食品工业发展,并积极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在预制菜标准制定、项目储备、科研支持等方面有详细规定。川菜条例则着重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集聚创新发展,在产业布局上更强调与资源产地、地域文化、品牌优势相结合,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