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印发《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四川将聚焦森林的“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功能,在全国率先开展“森林四库”建设,高水平打造全国“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
建设“森林四库”,四川有何潜力?具体如何做到“蓄水于山”“藏粮于林”“摇钱于树”“固碳于木”?科技日报记者走进四川多地寻找答案。
涵水为库 固碳于木
站在四川省广安市柏木山之巅,漫山遍野的油樟树郁郁葱葱,织就一幅生机勃勃的绿色画卷。
“十几年前,这里石漠化现象较为严重,还是一座荒山。”广安市林业局科技与产业科科长贾红伟介绍,自2010年起,柏木山成功引种油樟树,这片土地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油樟树四季常绿、抗旱能力强,能帮助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是石漠化治理和生态绿化的理想树种。”贾红伟说。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推进“森林水库”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林草固土保水的作用,涵水为库、滋润河山。
“要打造‘森林水库’,我们将聚焦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和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两大任务。”四川省林草局规划财务处处长陈本林说,具体而言,四川将实施长江上游干支流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四川盆周山区生态修复工程。此外,还要加强退化天然林修复,到2030年,实现保护修复退化天然林2000万亩。
如今,在四川的崇山峻岭间,一个个生态修复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措施,四川不断提升森林的蓄水保土能力。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而四川林草碳汇潜力巨大。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四川通过增加森林面积、扩大森林碳容量、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等措施,不断提升森林的固碳增汇能力,积极推进“固碳于木”,建设“森林碳库”。
四川省在多地启动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预计到2025年底,四川林草碳汇试点单位将开发碳汇项目30个,开发规模约960万亩。根据《实施方案》,四川在增加森林面积,扩大森林碳容量的同时,还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灾害防控,减少森林碳损失和碳排放,巩固森林碳存量。
点绿成金 藏粮于林
“森林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除了作为‘水库’和‘碳库’外,还能成为‘粮库’和‘钱库’。”四川省林草局产业处副处长姜贵腾说。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经济开发区的四川竹元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车间内板材生产线上,一根根竹子经过疏解、浸胶、烘干、热压成型等一系列工艺,变成一种名为重组竹的高密度、高强度的新型环保材料。
“不久前,我们顺利完成了世界首例重组竹框架—剪力墙结构振动台的试验,验证了重组竹建筑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优越,将对推进重组竹在竹结构建筑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有力支持。”该公司技术研发部主任周建名说。
近年来,洪雅县依托丰富森林资源,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在环保产业新赛道上持续发力,是四川建设“森林钱库”的成功实践典型。目前,洪雅县竹林面积44万亩,2023年实现竹产业综合产值18.3亿元。
“木竹产业是四川打造‘森林钱库’的优势之一。”四川省林草局产业处副处长李大明介绍,根据《实施方案》,四川将推进木材资源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鼓励发展集成材、科技木、高性能木质重组材等新型木材产业。
在建造“森林钱库”的同时,四川也持续构建多元化森林食物供给体系,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和林下食物产业,实现“藏粮于林”。据了解,为打造“森林粮库”,四川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
广元昭化的林下中药材种植、泸州叙永的林下食用菌产业示范建设项目、达州万源旧院黑鸡林下养殖产业……一批批项目落地开花,“森林粮库”越建越好。
据了解,《实施方案》针对核桃、油橄榄、竹笋、油茶等特色品种给出开发重点,提出以川产道地药材分布区为重点,调整优化杜仲、黄柏、厚朴、乌梅等木本药材布局。同时,四川将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包括大力发展林下种植,适度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等。
下一步,四川将出台一批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指南,进一步推动落实《实施方案》,建好“森林四库”,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树立“森林四库”建设的典范标杆。
|